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04 21:29:33
支付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2017年1月4日,中國銀聯與京東金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宣布京東金融旗下支付公司網銀在線正式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成員機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實習編輯 李晃
支付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2017年1月4日,中國銀聯與京東金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宣布京東金融旗下支付公司網銀在線正式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成員機構。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雙方還將在支付產品創新、聯名卡、農村金融等多方面展開合作,并共同探索在大數據服務、國際業務等更多領域的合作。
“支付是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表示,“我們將一起在支付、風控、用戶服務等方面推動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讓金融市場參與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還透露,該公司正在形成一個新的信貸平臺,可能會在今年1月份上線。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時間以來,中國銀聯在支付市場動作頻頻。比如中國銀聯先后與各大手機廠商推nfc支付,又攜手各家商業銀行正式發布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等。
不少業內人士坦言,移動支付市場萬億藍海可期。同時,技術創新是驅動支付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而在技術創新和開放的心態下,支付市場一定會產生新的變局。
京東金融將推出信貸平臺
又一家支付機構入局收單市場。
2017年1月4日,中國銀聯宣布戰略合作京東金融,且京東金融旗下支付公司網銀在線正式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成員機構。
對此,京東金融方面表示,網銀在線將可以開展銀聯卡線上線下收單業務。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153家收單機構共處理收單業務562.84億筆,金額50.4萬億元。
對于戰略合作,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則表示,雙方將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營造更加開放、共贏的支付行業生態,為合作伙伴帶來更多價值,為用戶帶來更加優質的消費支付體驗。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分析指出,在新技術不停迭代下,支付市場快速發展。未來雙方將在支付、風控、用戶服務等方面合作創新,讓金融市場參與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在技術創新和開放的心態下,支付市場也會迎來新的變化。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下一步中國銀聯與京東金融將聯合金融機構,在云閃付、互聯網支付等領域開展支付創新實踐,并與商業銀行共同開發定制化的聯名銀聯卡。
據了解,中國銀聯將與京東金融共同制定銀聯品牌聯名卡產品標準,服務于銀聯發卡成員機構。而在發布會上,參與銀聯品牌聯名卡簽約有12家銀行,包括上海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等。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中,京東金融已經分別與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合作聯名信用卡等。
“未來,銀行作為發卡方,銀聯作為銀行卡管理方,我們作為技術提供方,將向更多的發卡銀行提供風險識別、客戶管理服務,推動銀聯品牌聯名卡的發行和管理更加高效。”京東金融方面人士表示。
此外,許凌還透露,“我們將上線信貸平臺,其實是將我們的用戶、流量、風控的信用評分直接對接到銀行的信貸部門,然后銀行信貸部門獲得我們這些增信服務,它們做自己獨立的審批。”這個平臺可能會在今年1月份上線,正式推廣可能會在春節以后。
科技、支付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科技手段與支付應用正在深度融合。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不少支付機構以新技術應用為切入點,依托產品核心優勢,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積極打造“互聯網+”支付服務生態圈。比如目前,中國銀聯已研究了包括NFC、二維碼、藍牙在內的各種支付交互方式,并聯合各大商業銀行、手機廠商等產業相關方共同推出“云閃付”。
“在新科技的快速變革中,未來技術的進步對于支付行業的改變也許是我們所有人都難以想象到的,用戶的需求在變,技術在變,市場格局也會變。所以,現在支付市場格局未定。”陳生強坦言,而在技術創新和開放的心態下,支付市場一定會產生新的變局。
普華永道的報告也分析指出,“移動支付技術的快速演進是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移動支付技術的多樣化,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務。nfc,二維碼支付已經廣為人知,hce云支付,mst,可穿戴支付等也正在成為新的熱點,同時通過與生物識別技術的深度融合,產生了指紋支付,刷臉支付等新型技術。
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早前亦發文表示,技術創新是驅動支付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技術創新催生了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原有開放式卡組織為主流的支付模式基礎上,支付產業鏈又加入了手機廠商、移動運營商、互聯網企業、行業商戶等更多的產業參與方,與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數據服務等行業不斷融合,支付產業電子化、智能化、綜合化程度不斷提高,不斷衍生出互聯網虛擬賬戶支付、HCE手機支付、全手機NFC支付、掃碼支付等多種創新業務模式。”
實際上,在互聯網等技術的驅動之下,中國移動支付得到快速增長。
來自易觀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90419億元,環比增長20.5%,前三季度市場交易規模共計達到225159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