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報 2017-01-10 08:35:53
霧霾天氣誰之過?這個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的話題雖爭議不少,但無論結論怎樣變化,機動車都與“造霾主力”脫不了干系。
霧霾天氣誰之過?這個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的話題雖爭議不少,但無論結論怎樣變化,機動車都與“造霾主力”脫不了干系。
我國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以提高新車排放標準為主,同時在重點地區輔以高排放車輛限行措施。例如,2016年11月21日,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發布,京津冀統一預警分級,北京發布空氣重污染橙色及紅色預警時,國一、國二排放標準輕型汽油車全市禁行。
更為持久的方式則是提升機動車新車排放標準。就在這場霧霾之下,機動車新車排放標準也加緊了升級步伐——2016年12月23日,環保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簡稱“國六”)。也就是說,在國五排放標準正式全面實施(2017年1月1日)之前,就發布了下一階段排放標準(國六)。同時,國六標準中提出的機動車排放限值,在國六a階段已經嚴于國內一直追趕的歐洲第六階段排放標準限值水平。可以說,國六排放標準之嚴堪稱“世界之最”。
的確,加嚴新車排放標準,有利于節能減排。但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新車進入市場后短期內較難成為主力在用車,最近幾年乃至多年來,機動車污染重災區仍集中于在用車。
然而,恰恰在用車污染治理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目前對在用車的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讓很多不達標的在用車成為漏網之魚,這些在路上暢行的不達標車成為機動車造霾的罪魁禍首。”這是《中國汽車報》記者在多個場合、行業多種論壇上聽到的共同的聲音。
什么是排放不達標汽車?按照國家在用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進行換算,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每公里排放超過16.5克即為不達標汽車。
是誰讓排放不達標汽車上了路?答案是機動車尾氣檢測“放水”。《中國汽車報》記者經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走訪了解到,在機動車尾氣檢測領域存在一條灰色產業鏈,這個鏈條為原本就嚴重的空氣污染持續做著“貢獻”。“不達標車主采用各種‘手段’順利通過車輛檢測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而這一現象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最為嚴重。”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灰色產業鏈最前端—— “車蟲”助高排放車輕松過關
2016年12月中旬,重度空氣污染的北京街頭,來往車輛依舊穿梭不止。
當記者來到北京市豐臺區的一家機動車檢測廠時,發現前幾年在檢測廠門外舉著“代辦驗車”牌子的“車蟲”(代辦驗車人員)已經消失不見了,但在辦事大廳里,那些熟悉的面孔依然熟練地干著和幾年前相同的事情:手里同時拿著幾輛正待年檢車輛的手續憑證,穿梭于人群之中,為車主行著“方便”之事。
一位曾與記者打過交道的“車蟲”對記者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媒體總曝光,現在這行(代辦驗車)不敢明著來了。”
在檢測廠“請勿相信‘車蟲’謊言”的提示牌前,他告訴記者,代辦驗車這個行業不論在哪座城市、哪個檢測廠,都已經不如前些年賺得多了。他們以前也曾“輝煌”過,和他一樣在這家檢測廠“工作”的同行曾經有十幾人,但由于現在很多車輛實行6年免檢,部分車輛還可享受兩年一檢的政策,所以他們的生意受到了影響,現在僅剩5個人仍在一線“堅守崗位”。另外,檢測廠的客源較幾年前也相對少了很多,因為檢測標準不像以前卡得那么嚴,所以來找“車蟲”代辦驗車的客源就更不如前。“現在找我們的很多是時間不充裕的客戶,這行也不好干了。”他說。
事實上,“車蟲”所謂的“不好干了”,主要是年檢過程中不容易通過的項目少了,難以向車主開口要高價。當記者詢問尾氣不達標車輛好不好“辦”時,對方立刻警覺起來:“我們現在主要是為方便客戶,節省客戶時間。至于尾氣環檢部分,具體情況你自己上網查查。”
原以為機動車尾氣不正規檢測現象也隨著“車蟲”口中的“不好干了”而大為減少,但依照“車蟲”給出的“上網查查”的提示,記者查證后發現,機動車尾氣非正規檢測現象非但沒減少,反而形成了更為龐大的網絡。記者用手機在百度搜索“北京代辦驗車”關鍵詞,一共搜到約144萬條相關結果,其中排在搜索頁前5名的代辦機構,右下角還打著廣告標識。
從現實世界走向虛擬空間,從明處轉到暗處,這是一條新的產業鏈。記者隨機點開一個網頁,按提示撥通了該公司電話,令人意外的是這家公司顯得十分正規,有專職客服人員接聽電話,答疑解問。當記者問是否能幫助尾氣不合格車輛通過檢測時,客服人員表示,只要是尚未在其他檢測廠進行過環檢的,他們都可以幫檢,不過需要到北京順義區一家指定檢測廠進行檢測,保證一次就可以通過,并且不需要對車輛進行任何維修。當記者詢問價格時,該客服人員表示,目前收費都是市場統一價,在驗車費用基礎上再加200元服務費。除了車輛狀態實在特殊以外,基本都可以通過。
記者隨后撥通了多個搜索結果中的代辦電話,得到的答案均是“保證一次通過”,服務費也都在200~300元不等。而各個代辦公司所指定的驗車機構,基本覆蓋了北京市六環以內的8家檢測廠。
除北京以外,這種靠代辦服務通過機動車環保檢測的事情,在全國也隨處可見。記者將搜索關鍵詞中的“北京”替換成其他城市,依然可以搜索出大量“車蟲”電話。
灰色產業鏈核心區——檢測廠與“車蟲”內外勾結
曾在山東某汽車檢測廠管理層任職的王盛(化名)向《中國汽車報》記者透露,“車蟲”不是誰都能干的,大多數人都與檢測廠內部人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內部人員的‘關照’怎么可能讓不合格的車輛變合格?”
王盛告訴記者,自從2015年9月12日山東多家汽車檢測廠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違規操作,與“車蟲”勾結低價交易環保合格標志以來,山東省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嚴厲打擊此類行為。如在各條環保檢測線增設了視頻監控,實時上傳畫面至濟南市環保局監控中心;嚴格考核各檢測廠環保檢測通過率,發現異常數據需向主管部門作出合理解釋等。無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令人意外的是,違法違規操作行為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轉到了“地下”,且環保合格的交易價格甚至變得更加廉價。
記者在濟南調查時,一位濟南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現在驗車年檢甚至根本不用找“車蟲”代辦,保險公司業務員就把這些事情辦了,連過去給“車蟲”的“好處”都免了。“只要在該保險經理那兒上保險,他就能幫你把事情辦好。”
為何機動車尾氣非法檢測如此猖獗?王盛的解釋很能說明問題。2014年5月16日,公安部與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嚴格執行政府部門不準經辦檢驗機構等企業的規定,各地質量監督部門不再通過檢驗機構規劃設置來控制檢驗機構的數量和布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工作進度。正是因為此項政策,導致各地機動車檢測機構數量出現“井噴”式增長。同時該政策還提出機動車新車6年免檢的便民措施,導致檢測廠客源下降。機動車檢測廠家數量增加,車源數量沒變甚至減少的情況下,檢測廠之間的競爭加劇,非正規檢測也就成了他們所說的“無奈之舉”。
“一家檢測機構的占地、廠房、設備、人員等投資巨大,資金成本非常高。而每輛車的年檢收費一年僅為幾百元,收回成本的速度完全取決于來年檢客源的數量,否則將會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這肯定是投資方不愿看到的。”王盛說,因此,具有集客能力的“車蟲”就演變成了檢測廠業務經理的角色,甚至有些檢測廠直接給“車蟲”開出優惠條件,只要他們介紹3輛車來年檢,就可免掉其中1輛車的費用,如此一來,“車蟲”的集客方式也從街頭拉客轉變為捆綁銷售的模式。在檢測廠的默許甚至助推之下,機動車尾氣非正規檢測愈演愈烈。
灰色產業鏈加持者—— 檢測設備成“包通過”神器
為了摸清這條灰色產業鏈的底,記者決定在北京和濟南實地探一探“車蟲”的神通。
2016年12月16日,北京。記者跟隨一位已經聯系好機動車尾氣檢測代辦公司的車主,來到順義區的一家檢測廠。據這位車主介紹,他這輛國三排放標準的微型面包車,已經跑了7年共18萬公里,2015年就是找這家代辦公司才通過檢測的,直接交了200元服務費。“希望能快點辦完,多花200元錢比修車便宜。”車主說著,車便開到了事先約好的順義區南法信交接地點,“車蟲”檢查了車主帶來的車輛手續是否齊全后,要求車主直接將車開到檢測線前排隊,自己則帶上車輛手續憑證,開始熟悉的工作流程。由于檢測廠要求只準車主一人駕車進入檢測線,記者只能在休息室等待,2個多小時后,車主果然拿著合格標識將車開出了檢測廠。
而在濟南市市中區二環南路“X岳”檢測廠,還未進入廠區記者已經感受到濃濃的不正規“氣息”,代辦車輛年檢、檢修尾氣的小廣告牌公然立于檢測廠門外顯眼的位置。
跟隨一輛雙排氣管的東風悅達起亞獅跑來到環保檢測線上,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在對這輛車進行檢測時,只將一根尾氣探針插入其中一個排氣管,就開始了檢測工作。根據檢測人員操作規范,這種行為已經屬于違規操作。當時,現場有視頻監控進行實時拍攝。記者有些不解地問車主,這樣做就不怕被濟南市環保局“抓現行”嗎?車主戲謔道:“在環保大廳,一個攝像頭對應一塊屏幕,那里不知有多少塊類似的屏幕,誰能看得過來?”
行業專家姚圣卓,曾受邀參與山東省汽車環保檢測專項檢查。他對記者說,上述這種明目張膽的做法現在已經很少見,如今作弊手段已經“升級”到外人根本看不出來的“水平”,即通過調試檢測設備的軟件直接生成假數據,無論車輛排放狀況如何,都能出具想要的數值報告。“甚至在我們的一次檢查中,某檢測廠的檢測設備軟件上公然寫著‘是否出具假數據’的字樣。”姚圣卓說。
這一點,記者在與王盛的交談中也得到證實。據他透露,為了避免一次檢測通過的概率過高而被約談,檢測廠在年檢收費上也暗藏玄機。通常的做法是,初檢正常收費則復檢免費,相對應的,初檢時若高排放車不能通過,則在復檢時通過設備軟件更改數據,為高排放車輛放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