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3 00:17:42
通知明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合理界定基本民生范圍,將財政資金重點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基本民生也要堅持量力而行,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要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解決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的基本民生保障問題,兜牢兜實民生底線。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1月22日,財政部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17年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各級財政要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優先保障的重要位置,確保只增不減。
通知明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合理界定基本民生范圍,將財政資金重點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基本民生也要堅持量力而行,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要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解決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的基本民生保障問題,兜牢兜實民生底線。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良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財政支出對于基本民生的支持,體現了政府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的位置來考慮,重點關注底層群眾。
而在此前的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對民生問題進行了關注。會議指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標志,是防止沖破道德底線的基本要求,也是補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需要。
通知提出,認真落實精準扶貧要求。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加強對脫貧攻堅的投入保障。
通知強調,提高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的精準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集中用于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人群。
扶貧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楊良初認為,民生問題保底線、保基本是基本方針。目前,扶貧方面“造血”做得不夠好,需要提高自我脫貧的能力,同時精準扶貧要找準扶貧對象,找準真正貧困的人、家庭和地區。
他強調,只有用就業扶貧、職業培訓扶貧來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脫貧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問題。如果是單純救濟的話,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林嘉騋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救災救濟扶貧應該向產業扶貧轉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