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17-02-21 11:52:43
近期“三類股東”成為新三板市場最火熱的話題,也撩動了不少企業和投資者的心弦。以“三類股東”之一的私募為例,最近頻現新三板擬IPO主題基金發行;部分掛牌企業對“三類股東”態度也出現反轉,由冷淡變熱情。同時,一條IPO概念炒作利益鏈也開始浮現,部分掛牌公司在路演過程頻頻放出“擬IPO”風聲,引發不少投資者突擊入股以搶奪可能到來的IPO轉板紅利,甚至有公司和券商聯手進行虛假上市輔導抬高股價。業內人士指出,獲得反饋只是IPO申請被受理之后的第一個環節,并不能就此斷定監管層默許擬IPO企業中可以存在“三類股東”,IPO炒作存有一定風險,投資者需謹防成為“接盤俠”。
近期“三類股東”成為新三板市場最火熱的話題,也撩動了不少企業和投資者的心弦。以“三類股東”之一的私募為例,最近頻現新三板擬IPO主題基金發行;部分掛牌企業對“三類股東”態度也出現反轉,由冷淡變熱情。同時,一條IPO概念炒作利益鏈也開始浮現,部分掛牌公司在路演過程頻頻放出“擬IPO”風聲,引發不少投資者突擊入股以搶奪可能到來的IPO轉板紅利,甚至有公司和券商聯手進行虛假上市輔導抬高股價。
業內人士指出,獲得反饋只是IPO申請被受理之后的第一個環節,并不能就此斷定監管層默許擬IPO企業中可以存在“三類股東”,IPO炒作存有一定風險,投資者需謹防成為“接盤俠”。
“三類股東”攪熱新三板
周明(化名)是深圳一位新三板投資者,開戶一年多都沒買過新三板的股票,最近卻突然砸“重金”殺入。“買了8只股票,平均每個20萬左右。近期市場傳出‘三類股東’問題監管放松的消息,不少擬IPO的新三板公司股價大漲,我覺得時機已經到了,所以果斷出手。同時我還投資一只新三板私募基金,這也是考慮分散風險,畢竟私募研究公司比我自己更有獨到之處。”
類似周明這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深圳一家大型私募總經理表示,公司最近剛成立了一只首期規模1億元的新三板擬IPO專項基金,主打新三板欲IPO的公司,獲得不少投資者認可。
“最近一直在全國各地路演,募資效果還不錯。”該負責人透露,自從有新三板公司“三類股東”問題獲得證監會反饋后,不少機構自覺機會已到,紛紛調整股票池或發行新產品提前布局,欲搶抓新三板可能到來的IPO轉板紅利。
“我們年前剛剛成立一只新三板基金,目前正在與幾家擬IPO公司商談定增。”北京一家私募深圳負責人透露,也曾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的形式投資,但沒有定增來得低價高效,所以最近更傾向于通過定增方式參與。
“與此前冷淡的態度相比,一些擬IPO企業現在明顯熱情了許多。”該負責人表示,“三類股東”問題疑似放松監管的消息也讓部分公司大松了一口氣。
這一點得到廣東某新三板企業董秘王文(化名)的確認。“自從我們去年初計劃IPO后,就不再引進‘三類股東’,擔心未來IPO難以過會。”她告訴記者,在倡導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新三板市場上,公司卻不敢引進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這三類股東,不僅不利于公司的發展,也不利于整個新三板市場的發展。“不過,最近我們放心不少,已經接觸了幾家私募,商談定增合作。”
“我們還是期待此問題能有具體解決方案,畢竟新三板大量企業都存在‘三類股東’。”王文表示,當初正是三類股東的資金支持,才有了大量新三板企業的快速成長。
IPO炒作愈演愈烈
在市場各方紛紛加大擬IPO相關動作時,一條IPO炒作的鏈條也浮現出來。深圳一家新三板第三方服務機構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最近不少新三板的公司客戶在對外路演時,都會有意無意地向投資者透露有意IPO轉板,其中一些公司的經營業績確實符合IPO條件,但也有一些公司非常勉強。
“最近新三板IPO概念十分火爆,不少公司想借機炒作一把,紛紛進行IPO上市輔導。”華南某中小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表示,發布擬IPO的消息后往往會刺激公司股價大漲,從而帶來成交額的大幅增長以及融資方便度的提升,對公司的短期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推動作用。“在當前新三板流動性不佳的情況下,部分公司很難抵擋誘惑。”
Wind統計顯示,截至2月13日,新三板共有321家公司宣布進行上市輔導,其中有43家是在進入2017年后開始,占比高達13.4%。另根據中信新三板的研究數據,申請上市輔導的掛牌公司成交占比從2016年初的10%上升到當前的20%。中泰證券統計2016年10月份以后公告輔導企業的市場表現發現,110只股票中55只有交易的股票平均漲幅高達27.79%。
在這場炒作狂歡中,部分券商也在推波助瀾。“有些公司業績根本不達標,但券商還是接單。”前述私募負責人表示,輔導期可長可短,有些公司對外宣稱今年業績是不夠IPO,但不妨礙提前做準備。“而券商也樂得多一筆上市輔導收入,有的甚至還能提升做市收入,何樂不為?”
中泰證券新三板分析師張帆介紹,新三板企業通常的輔導時間為兩個月到一年左右不等。如果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首先要向證監會申報輔導備案并發公告,而在此期間,掛牌公司若無其他重大事件,通常仍處于交易狀態,此時可為投資者提供介入機會。
“但公司接受上市輔導并不意味著未來一定會IPO,在如今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足,整體市場清冷的大環境下,需警惕少數非優質公司借IPO題材吸引投資者介入,達到提升股價或大股東順勢退出的目的。”張帆提醒。
確保穿透式監管
事實上,新三板這場IPO概念炒作從去年A股IPO提速以來就呈現加劇態勢,最近“三類股東”問題進一步點燃了市場的炒作熱情。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三類股東”問題目前并沒有定論,未來仍有不確定性。
“在‘三類股東’疑似放松監管的局面下,部分資管計劃、契約型私募基金突擊入股新三板擬IPO企業不失為一種投資策略,但其效果有待觀察。”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表示,具體反饋內容相關企業并未公布,監管層對“三類股東”問題也未明確表態,此時大量投資IPO概念股仍存風險。
“獲得反饋只是IPO申請被受理之后的第一個環節,并不能就此完全斷定監管層已經默許擬IPO企業中可以存在‘三類股東’。”付立春表示,只有存在“三類股東”問題的新三板企業IPO順利過會,或者對三類股東進行一定調整后過會,才可以看做放開這類股東的限制。
不過,在付立春看來,“三類股東”問題最終應該會得到妥善解決。“IPO對于股權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股權清晰和穩定,不得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付立春指出,如果“三類股東”能夠明確至個人,方便監管層穿透式監管,且確保股權穩定,那公司IPO的難度將會小許多。
事實上,許多機構已開始為此提前打好“防疫針”。上述深圳大型私募總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其剛成立的基金主要針對高凈值客戶。“我們對人數有限制,不能太多。同時,還要求客戶同意最少12個月的鎖定期,避免在我們參與公司定增后突然撤資。”
北京一接近監管層的人士也透露,從他接觸到的信息來看,新三板“三類股東”問題的監管核心仍是穩定規范透明,確保企業IPO后不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以及市場穩定。“如果公司的三類股東能夠實現穿透式監管、不存在隱藏利益輸送,那應該問題不大。”
“只要通過監管和中介機構層層把關,風險控制住就夠了。”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就如何解決‘三類股東’問題,監管層未來應該會出臺一個指導性意見。不過,解決方案的出臺需要時間,相關問題的解決也非一蹴而就,目前還需耐心等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