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0 22:29:29
以“西部陸金所”為目標的重慶惠民金融服務公司(以下簡稱惠民金融)日前宣布,將關閉旗下聯保通平臺,全面停止P2P項目的發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孫皓翎
每經記者孫皓翎 每經編輯張海妮
以“西部陸金所”為目標的重慶惠民金融服務公司(以下簡稱惠民金融)日前宣布,將關閉旗下聯保通平臺,全面停止P2P項目的發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純國資血統”的惠民金融曾被重慶國資寄予厚望并鼎力支持,其P2P平臺聯保通運營兩年多就已實現約15億元的撮合融資,至今已完成300多個項目的兌付,為眾多出借人實現了8983萬元的借款收益,并實現了全部項目零違約、零逾期。
一個“零違約、零逾期”的國資背景P2P平臺,為何會突然主動清盤進行業務轉型?有分析人士表示,“當下P2P市場仍存亂象,良莠不齊,在經濟大環境并無趨利的情況下,風險可以說悄然而至。隨著互聯網金融管理辦法的出臺,監管層也收緊了這個風口,P2P平臺正在進行大規模洗牌。有國資背景的P2P平臺或更看重安全系數,適時抽身轉型,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聯保通主動清盤謀轉型
近日,聯保通發布的一則公告令業界嘩然:“聯保通平臺于2016年二季度起全面停止P2P項目的發行,正常開展兌付工作。”據了解,聯保通平臺計劃于2017年4月1日零點起關閉網站功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聯保通平臺由惠民金融負責運營。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為“純正國資血統”,其背后的三大股東分別為: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530萬元,占比34%)、重慶國際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出資1485萬元,占比33%)和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資1485萬元,占比33%)。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成立伊始的惠民金融,當時是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全資子公司,隨后經歷了一系列的股權變更才形成了現今的股權結構。惠民金融業務涵蓋互聯網金融業務(P2P)業務、私募債券承銷業務、銀行票據業務等。
記者3月20日登陸重慶聯交所官網,發現其當年為惠民金融描繪的美好藍圖仍清晰可見:以“創新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力爭打造“西部陸金所”。
據官方資料統計,聯保通于2014年5月上線,在運營的兩年多的時間內已經實現了14.96億元的撮合融資,為逾百個借款企業及個人提供了資金支持。截至2017年3月15日,聯保通平臺已經完成323個項目的兌付,實現了全部項目零違約、零逾期,為眾多出借人實現了8983萬元的借款收益。
業績亮眼、項目零違約、零逾期,聯保通選擇主動清盤背后的邏輯也頗引人關注。
“因為我們是純國資,上層若覺得P2P過熱或者規模太大要進行削減的話,我們就主動退出。”惠民金融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惠民金融)停做P2P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國資要求,另一方面股東對公司進行轉型,是正常的企業行為。”
“隨著互聯網金融管理辦法的出臺,監管層也收緊了這個風口,P2P平臺正在進行大規模洗牌。在風險偏大的情況下,有國資背景的P2P平臺或更看重安全系數,適時抽身轉型,不失為一種好選擇。”一位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互聯網金融監管加強
實際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聯保通主動退出P2P領域也有防患于未然的可能。
今年2月,廣東省金融辦針對網貸平臺出臺了業務規范細則;北京市金融局也針對轄區內的網貸公司逐一排查摸底;近日,重慶市金融辦發文,明確提出將加大合規監管力度,加強重點風險管控等。
據《北京商報》報道,國資平臺重慶糧食集團旗下P2P平臺金糧寶,被指合作的擔保公司資質過期,同時還涉嫌發行假標,還曾發生兌付危機,目前金糧寶已經停止運營。
“當下P2P市場仍存亂象,良莠不齊,在經濟大環境并無趨利的情況下,風險可以說悄然而至,隨時都有可能踩上‘地雷’。”前述分析人士直言,即使是國資系P2P平臺,近年也有不少被曝出問題的。
重慶市金融辦內部人士則向記者表示:“重慶的P2P行業相關政策是由國家統一部署安排,目前關于P2P都不太適合接受采訪。”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重慶方面在左手加強P2P市場監管的同時,右手又發力鼓勵行業開放發展。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673家,貸款余額9273億元。其中,重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高達991.4億元,居全國第一,公司數量為259家。也就是說,重慶用占比不到3%的公司數量,貢獻了10.7%的貸款余額總量。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10省市共批準82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含擬設立公司),其中重慶共有18家,僅次于廣州的30家,排在第二。
重慶市金融辦表示,將培養發展有實力的小貸公司和網絡貸款業務,適量批設核心競爭力強、具有普惠金融功能的網絡小額貸款公司,還將支持小貸公司轉變經營理念、改進人才結構、創新商業模式。
有業內人士分析,重慶市政府高度重視互金行業,一定程度上也是阿里、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扎堆在重慶申請互聯網小貸牌照的原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