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分眾傳媒回歸A股“套利”悲喜劇 大宗交易頻現“接盤俠”淚奔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00:49:08

          2月14日,分眾傳媒迎來了一宗3.6億股的大宗交易。實際上,早在2016年底,分眾傳媒從納斯達克回歸A股的不少股東就已經開啟了套利的狂歡之旅。不過,記者注意到,在股價連跌的背景下,參與分眾傳媒回歸增發的大股東套利成功喜笑顏開,而“接盤俠”卻哭不出來。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晶 夏冰 每經編輯 張力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編者按

          【 2015年底,分眾傳媒完成借殼七喜控股成為首只回歸A股的中概股,不過,分眾傳媒自借殼上市以來,股價已累計下跌逾30%,截至2017年3月20日,分眾傳媒市值998.98億元,跌破千億元。分眾傳媒的千億市值“帝國”已然被市場所撼動。對此,分眾傳媒表示,股價波動屬市場行為,公司有足夠信心,支撐甚至做大千億市值。投資者不禁要問,一年時間,為何市場對分眾傳媒的態度出現180度轉彎,分眾傳媒是否將遭遇盈利增長的天花板?影院廣告之后,分眾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移動互聯網會帶來壓力嗎?對于趕上了一波互聯網風起云涌的創業與競爭浪潮的分眾傳媒來說,下一個財富金礦何在?】

          每經記者 王晶 夏冰 每經編輯 張力

          江南春早,雖然油菜花已經盛開,但今年江南的春天卻寒冷多雨,恰如江南春的分眾傳媒(002027,SZ)。在股價連跌的背景下,參與分眾傳媒回歸增發的大股東套利成功喜笑顏開,而“接盤俠”卻哭不出來。

          2月14日,分眾傳媒迎來了一宗3.6億股的大宗交易。實際上,早在2016年底,分眾傳媒從納斯達克回歸A股的不少股東就已經開啟了套利的狂歡之旅。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顯示,這些獲利者包括江南春自己投資的公司。

          中小投資者成“接盤俠”

          彭博數據顯示,在美國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為16倍,而對標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數則高達57倍。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巨大差異令中概股看到了套利空間,他們寄希望于通過回歸A股推升股價,其中就包括了分眾傳媒。2016年4月18日,“七喜控股”正式變更為“分眾傳媒”,這意味著中概股分眾傳媒借殼上市已經全部完成。對“殼”買賣者以及分眾傳媒的股東來說,飛漲的股價、飆升的市值,都將帶來財富的暴增。

          值得注意的是,借殼上市剛完成還不足一個月,原七喜控股的大股東易賢華就開始減持套現。根據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5月13日以及6月8日,易賢華分別在大宗交易市場減持380萬股和103萬股,套現金額合計為1.42億元。

          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回歸A股后,真正獲益的往往是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而中小投資者則成為了“接盤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4月七喜控股定向增發前夕,一份基金產品介紹顯示,該基金為契約型基金,產品的規模為5億元;100萬元認購、每10萬元遞增;產品期限為:15+5個月(預計存續期為15個月,可選擇延期終止,但延期不得超過5個月),該基金的投資方向為:不少于80%的金額投資于七喜控股的定向增發,剩余部分投資于其他定增資管計劃。基金的退出方式為:解禁退出以及退出標的資管計劃。

          公開報道顯示,江南春是該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天使投資人。

          投資圈一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分眾傳媒在回歸前融資時,該基金曾經給予其非常重要的幫助,為分眾傳媒引入了諸多100萬元投資門檻的高凈值個人投資者。但顯而易見,在分眾傳媒借殼上市之后,也將遭遇減持壓力。

          事實印證了上述人士所說的話,2016年12月29日,分眾傳媒迎來了第一批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的解禁,解禁數量高達30.36億股,占分眾傳媒股份總數的34.75%,按當時的市價算,該批解禁股市值為412.40億元,而這些機構的持股成本只有5元多/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述限售股大規模解禁后,分眾傳媒就開始頻頻現身大宗交易平臺。其中,分別在2017年1月9日、2月14日、2月15日以及3月1日成交3000萬股、3.36億股、1870萬股以及360.06萬股,成交金額分別為4.20億元、41.77億元、2.33億元以及4007.49萬元,合計成交金額48.70億元。成交價格區間在11元~14元之間。

          不僅如此,約1個月后的4月17日,分眾傳媒還將有約5.05億股限售股解禁(持股成本是9.9元/股),占總股本的5.78%,對應的市值為59.24億元。

          在大量大宗交易發生的同時,分眾傳媒的股價也不斷承壓。截至3月17日收盤,分眾傳媒的股價為11.73元,相較于2016年12月底約14元左右的股價,公司的跌幅已達到15.31%。

          對此,分眾傳媒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能受解禁壓力影響,分眾股價近期出現一些波動,這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分眾并不太關注股價的短期波動,而更看重公司的經營和業績。

          “接盤俠”淚奔

          溫莎資本首席策略師李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常情況下,股東減持的主要原因有,股東對公司未來預期不好、原來持有股票的資金到期以及股東對資金有需要。減持只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且綜合考慮了對市場的影響,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分眾這次減持規模的絕對數確實太大,而2月14日的大宗交易顯然是減持行為,雖然基本都是機構接盤,但股價上也明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短期來看這個影響因素還沒有結束,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解禁后的減持無疑給分眾傳媒的原股東帶來了財富的增長,但也使買入的中小股東成了接盤俠,同時,解禁帶來的股價下跌也給部分股東帶來了影響。對分眾傳媒第七大股東上海箏菁投資管理合伙企業(以下簡稱上海箏菁,持股2.18%)來說,大量減持導致的股價下跌,使得其質押給金融機構的分眾傳媒股票已部分處于爆倉狀態。而糟糕的是,爆倉之后,上海箏菁擔保方同時也是大股東的灃沅弘(北京)控股集團(以下簡稱灃沅弘),似乎并不想承擔擔保責任。

          日前,據《投資時報》報道,上海箏菁股票質押事件共涉及約20億元、四條通道十余家機構。不完全名單顯示,這些機構分別為廈門國際信托、華寶信托、民生證券、新華信托、浦發銀行廈門分行、廈門象嶼金象控股集團、吉林九臺農商行、上海融好等。目前已有質權方通道正式向灃沅弘方面提交股權質押違約通知。灃沅弘方面迄今已向個別質權方提供解決方案,即通過先行墊資3000萬元至3500萬元表達誠意,并尋求在未來三個月內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相關的監管規定,持股5%以上的股東質押上市公司股票的,必須及時、準確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這也是公眾獲知質押信息的來源。但是,對于持股5%以下的股東質押,則無需披露。當小股東質押的股份跌破平倉線時,危機就已經上演,但市場卻一無所知,而由此導致的隱患也常常發生。事實上,類似上海箏菁出質分眾傳媒股票爆倉事件只是A股市場股權質押大勢的一個縮影。

          進入2017年以來,股權質押之風愈演愈烈。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2月,兩市公告的股權質押交易就超過千宗,同比去年增幅五成以上。

          李犖表示,公司擴張太快導致資金鏈條融資出問題,一旦抵押品出問題,就很麻煩。近期,關于減持方面的監管措施已經在《證券法》的修訂中提及,監管機構未來也會出臺政策或法規文件加強市場監管,但具體內容尚需等待最終版本。

          資本運作

          還原分眾傳媒騰挪模式:瘋狂并購-股價飆漲-套現-私有化-借殼登陸A股

          每經記者 王晶 夏冰 每經編輯 張力

          對于中概股通過A股套利,從市場到證監會,都開始加以關注。

          去年5月份,證監會就表態“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并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今年2月10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還發表講話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另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此番講話也讓市場猜測,中概股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將受到限制。

          而分眾傳媒在A股完美套利的過程,堪稱經典的財技。

          溫莎資本首席策略師李犖對此表示,“利用海內外估值差異做跨境套利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換言之,海外成熟市場已經給你做過的公允定價,憑什么回到A股就該上漲幾倍甚至十倍?這顯然不合理,任何市場對估值的定義都沒有本質的區別,借助市場情緒亢奮時做此類跨境套利,確實是對中小投資者的一種傷害。未來中概股回歸享受一定的溢價是合理的,但也應當參考海外市場對該公司的估值,做一定的制度規定。”

          作為A股歷史上目前文化傳媒領域唯一的千億級公司,業內人士對其創始人江南春這樣形容:資本運營的高手。這一點從分眾傳媒的創立、赴美上市、到公司瘋狂并購拉升股價,再到大股東套現、私有化繼而借殼回歸A股等,江南春所展現的財技令人嘖嘖稱奇。

          財技第一波:瘋狂并購

          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頂著“中國傳媒第一股”的光環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以單價17美元發行1010萬份ADS(美國存托股份,每份代表5股普通股),募集1.72億美元,與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12.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僅三個月后,江南春就開啟了大肆收購的第一步。2005年10月,分眾傳媒以1.83億美元收購了框架傳媒,后者是彼時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2006年1月9日,公司又以3.25億美元收購了國內第二大樓宇視頻媒體運營商聚眾傳媒,從而奠定了分眾傳媒在樓宇廣告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同年3月,公司再次出資3000萬美元收購了手機廣告商凱威點告,加上其他8家手機短信公司,重組為分眾無線;同年8月,公司宣布收購影院廣告公司ACL,并更名為分眾傳媒“影院網絡”;2007年3月,公司以2.9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網絡廣告的最大代理商好耶,而此舉也被外界看作是分眾進軍互聯網的門票;同年12月,分眾傳媒又斥資1.68億美元收購璽誠傳媒。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到2007年,分眾先后投資和收購了60多家公司,耗資共約16億美元。數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吃驚,而分眾的業務也從樓宇、電梯延伸到了影院、互聯網、手機、賣場、戶外LED等。

          財技第二波:股價飆漲套現成功

          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刺激了分眾傳媒的股價,與此同時,上升的股價也給大股東帶來了減持套現的機會。公開資料顯示,江南春通過多次減持共套現了7.25億美元。其第一次套現是在分眾傳媒IPO過程中,以發行價17美元/ ADS共出售1281萬股,套現4355.4萬美元;2006年2月,其以40美元/ADS共減持1333萬股,套現1.07億美元;之后減持最多的一次為4415.1萬股,減持的價格以65美元/ADS計算,套現共計5.74億美元。

          2007年11月6日,分眾傳媒的股價收于歷史最高點65.1美元,當時的分眾傳媒的目標只有一個,即成為中國最大的媒體廣告平臺,但風光無限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2008年成為分眾傳媒在資本市場上走下坡路的轉折點。

          財技第三波:渾水質疑業績下滑

          在2008年初的央視“3·15”晚會上,分眾傳媒的子公司分眾無線向手機用戶發送垃圾短信的新聞被曝光,公司股價在短短兩日之內下跌了26%。隨后,分眾無線被剝離。同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分眾傳媒也未能逃過一劫。不僅如此,當年12月22日,新浪又發布公告稱,將增發4700萬股收購分眾傳媒旗下的分眾樓宇電視、框架廣告以及賣場廣告等業務相關的資產。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被合并的業務在2008年前九個月占到了分眾傳媒全部營收的52%以及整體毛利的73%,不過該收購案因未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批最終未成交。受上述多個因素影響,截至2008年底,分眾傳媒股價已經跌到6美元的低谷。

          脆弱的股價依然在繼續震蕩下行,2009年3月11日,分眾傳媒盤中開出了4.84美元的新低價。相較于歷史最高價,跌幅約達92.70%。

          此后,江南春被迫開始做減法:重組、關停或剝離部分利潤率較低的非核心業務,其中就包括出售璽誠傳媒、賤賣好耶、出售6家互聯網廣告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分眾傳媒計提了大量的商譽減值,而這也成為日后分眾傳媒被做空機構渾水“獵殺”的原因之一。

          2011年11月,著名的做空機構渾水針對分眾傳媒連發兩份做空報告,提出多項指責和質疑,并將其股票評級下調為“強烈賣出”。此報告一出,分眾傳媒股價應聲暴跌逾40%。

          渾水在報告中列出了分眾傳媒的幾個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1、分眾傳媒欺詐性將商業樓宇聯播網屏幕數量夸大50%;2、內幕交易。從其IPO以來,分眾內部人賣出17億美元股票(市值的三分之二),內部人和其業務關聯方通過交易分眾資產而大發其財,而利益受損的卻是分眾的股東;3、高溢價收購內部人士的公司,并確認大量的“商譽”以及資產減值不合理等。渾水認為,分眾傳媒在收購后一年內即對收購資產的商譽計提大量的減值,有時甚至將收購的資產減記為零,至少有21家被收購的公司最終被減損為零,然后送給出讓方或者內部人士。另外,渾水還指出,分眾傳媒曾對6宗從未收購的企業宣稱進行收購。

          對于渾水提出的一系列質疑,分眾方面指出,渾水完全不懂分眾業務,而對于收購失敗、價格偏高則等指責,分眾將其歸結為投資錯誤。

          財技第四波:私有化

          在外界看來,渾水風波成為了分眾傳媒私有化的導火索。2012年8月13日,分眾傳媒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由董事長江南春牽頭并聯合凱雷亞洲、中信資本、光大控股、復興國際、鼎輝投資、方源資本等機構提出的私有化要約,收購價格為27.5美元/ADS,合每股5.5美元。以此價格計算,分眾傳媒當時總估值為35億美元(約合220億元人民幣)。

          財技第五波:A股借殼上市

          2015年,分眾傳媒謀劃回歸A股上市,在宣布借殼宏達新材(002211,SZ)未果之后,短短三個月分眾傳媒就迅速“閃婚”處于虧損狀態的七喜控股。2015年8月31日晚間,七喜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置出全部資產及負債,與分眾傳媒全體股東持有的分眾傳媒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其中分眾傳媒置入資產的評估值為458.71億元,評估增值433.92億元,增值率為1750.19%。最后經雙方協商,分眾傳媒作價457億元,七喜控股置出資產作價8.8億元,兩者差額448.2億元將由公司向FMCH支付現金49.3億元購買其持有的分眾傳媒11%股權,同時以10.46元/股的價格,向分眾傳媒其他股東發行38.14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分眾傳媒共計89%股權。另外,公司擬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0億元,大部分用于向FMCH支付現金。本次交易完成后,Media Management(HK)將持有公司10.2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達24.77%,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而江南春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分眾傳媒在納斯達克退市時,其市值僅為35億美元,但在兩年后七喜控股的重組方案中,其市值卻飆升至457億元,不僅如此,截至2017年3月17日,分眾傳媒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025億元。

          記者調查

          “低頭族”侵蝕廣告時間 專家稱分眾傳媒生存基礎動搖

          每經記者 夏冰 王晶 每經編輯 盧祥勇

          說到電梯媒體,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分眾傳媒。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眾傳媒之所以能夠開創這么大的傳媒帝國,是基于對“三無時間”(無意、無聊、無奈)的利用。在移動互聯網成為主流之前,“三無時間”是人們普遍的痛點,分眾的出現彌補了這個巨大的注意力空白。“但是當手機出現后,分眾賴以發家的注意力機制不再存在,這等于是整個基礎都動搖了。”

          盡管手機可能在電梯里沒信號,但是手機上無盡豐富的功能未必能讓消費者去接受那些“被動廣告”。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未來的分眾怎么辦?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廣告主,均表示對分眾傳媒所帶來的引流效果持懷疑態度。

          居民:不會跟著廣告去消費

          目前,分眾傳媒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包括樓宇視頻媒體和框架媒體兩類樓宇廣告。

          截至2016年6月30日,分眾傳媒擁有自營樓宇視頻媒體約19.2萬臺,覆蓋全國約90個城市和地區,另外,公司框架媒體保有量超過121萬塊板位,覆蓋全國約46個城市。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分眾傳媒樓宇視頻媒體市占率達到95%、樓宇框架媒體市占率達70%、影院熒幕媒體市占率達55%。

          上月公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16全年,分眾傳媒實現了營收破百億、凈利潤強勁增長三成。對此,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將原因總結為一句話——“分眾賭對了電梯媒體這個核心場景”。

          在上海外環外一國際中高檔小區里,每棟公寓樓的電梯內都有兩幅分眾傳媒的靜態框架媒體。最新的兩幅廣告里,一幅是某大型旅游度假集團的廣告,另一幅是一眼望去十分熟悉的明星頭像,該明星代言的是一款P2P理財產品廣告。記者隨機采訪了20個乘坐小區電梯的居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表示,知道電梯里有分眾的靜態廣告框,但確實沒怎么留意里面的具體內容和廣告主是誰。“如果有聲音,我還會看一眼。”“如果廣告會新穎,會看,但是絕不會跟著去消費。”居民們如是告訴記者。

          其實,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江南春曾在回歸A股后的兩個月中多次發聲稱,廣告業務受移動互聯網影響有限,而且分眾早已開始業務升級。

          江南春表示,今天分眾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移動互聯網造成的。在信息爆炸時代,過于碎片化的信息,新品牌引爆變得非常艱難,由于選擇題過多,在資訊模式日益碎片化多元化的情況下,被動式媒體的價值反而不斷提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認為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江南春認為,盡管手機占用了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碎片化時間,但當進入一部電梯沒有信號覆蓋,或者電影放映前暗場時,人們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時的廣告較難被手機搶去風頭。

          江南春也曾經表示,“我們每年都會漲10%~20%。公司的成長里面有一部分是刊例價的增長驅動的,而這來源于廣告主對分眾的認知。”

          廣告主:精準投放效應打問號

          在記者采訪中,曾經投放過分眾傳媒的企業,并不十分看好這個獨占資源優勢平臺所帶來的精準投放效果。

          一位互聯網旅游類創業公司的品牌總監向記者透露,“我們曾在去年投過兩周做嘗試,在上海地區投了40萬,投的是分眾傳媒電梯外面的那種靜態畫框式廣告,大約覆蓋了500個以上的寫字樓和小區電梯,通過監控來看,其實效果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搜索量、網站流量、社交平臺上的話題有一定提升,但是沒有到期待的程度。后來我們分析主要還是因為旅游是低頻消費品,復購率也低,品牌忠誠度就更低。如果要通過投放來達到拉動銷量和品牌傳播的目的,必須重復投放,最少半年是一個周期吧,才能看到一些成效。”

          這位品牌總監對記者表示,客觀來說,一個不知名的品牌在主流人群中印象力的提升,也不僅僅只是分眾的功勞。投任何廣告要收到效果,平面設計、配合營銷活動、廣告TVC拍攝、除分眾以外平臺的配合都功不可沒,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單一媒體走天下的時代,而是要做Campaign(指廣告主在一段明確的期間里(如一年),推出一系列擁有共同主題或訊息的廣告,以期建立廣告訊息的累積效果,塑造品牌與企業一致的形象,并給予目標受眾持續而深刻的刺激與沖擊),只有一個各方面都配合完美的Campaign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分眾傳媒在我們看來可能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電梯里那么短短的時間內不斷通過‘噪音’強迫收聽,一遍又一遍的洗腦式傳播。”

          如今的廣告設計中,大都加入了二維碼導流,它們的效果如何?

          上述品牌總監對記者表示,“二維碼必須是標配,我們也在平面設計上進行了引導掃碼,但是收效甚微。這一點我們在投放之前就預料到了。大家等電梯的時候都在埋頭刷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欲望基本沒有。而在電梯里時間非常短,等聽完一遍TVC覺得有興趣想掃,還沒等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就要下電梯了,受眾可不會在電梯里繼續等到這個廣告再播第二次。分眾的投放數據監控非常少,而且原始落后,感覺分眾的服務平平。”

          另一位在北京的互聯網創業公司PR也向記者透露,“2015年投了分眾傳媒廣告,當時主要是做樓宇電梯廣告,要配合地推一起用,投了小半年覺得太貴了,另一方面,覺得2C(面向消費者)端的效果,很不好評價出來,由于效果一直不太明顯,老板就叫停了。我們覺得地推的引流更明顯。”

          上述兩位企業廣告主均存在著對電梯媒體廣告投放效果無法測評的疑惑。記者注意到,眼下對電梯媒體效果的測評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獨立的統計系統目前沒有形成,行業內也并未形成第三方的行業監測數據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行業分析師則對記者表示,“分眾搞電梯WiFi一直不看好,但封閉空間的媒體價值我認為沒問題,對于分眾來說,其精準化運營的提升還空間很大,線下流量的數字化值得長遠關注。”

          財報分析

          分眾傳媒2016年兩成利潤來自政府補貼

          每經記者 王 晶 夏 冰 每經編輯 盧祥勇

          眾所周知,是電梯成就了今天的分眾。數據顯示,2015年分眾傳媒的86.27億元的總收入中,樓宇媒體收入達到了69.45億元,占比達到了83.7%;2016年上半年該收入達到38.75億元占比81.4%,略有下滑態勢。

          這讓市場不禁擔心:分眾傳媒是否將遭遇了盈利增長的天花板?另外記者還統計發現,根據分眾傳媒2016年業績快報,其中有兩成利潤來自于政府補貼。

          樓宇媒體業務占比下滑

          分眾傳媒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86.27億元,同比增長15.07%,取得凈利潤33.89億元,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40.35%。

          2017年2月28日,分眾傳媒發布的2016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2.13億元,同比增長18.38%;實現營業利潤43.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01%,且公司實現利潤總額53.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51億元,同比增長31.34%。

          分眾傳媒近年如此受到追捧,關鍵就在于樓宇媒體。面對樓宇媒體業務占比下滑,分眾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眼下電梯媒體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價值,而從目前情況看,伴隨電梯媒體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所認識和重視,其將對分眾業績產生持久而強勁的促進作用。

          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告訴記者,“現在其營收增速放緩,凈利依然增長似乎還不算太壞,但其實都是暫時的現象,未來的情形會更加惡化。分眾現在想用Wi-Fi把電梯時間及空間打造成流量的入口,事實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因為人們留駐電梯的時間太短,空間也不便于操作。在電梯里,但凡要做除瀏覽內容這一動作之外的其他動作都是很困難的,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克服將受眾遷移至別的內容服務的巨大能耗障礙。”

          同壁資本合伙人韓正輝則認為,“電梯具有多少廣告價值,并沒有詳細的數據說你看了或者沒看,跟高速廣告牌一樣,這是無法考證和量化的,這也是分眾傳媒的估值難點。沃爾瑪、家樂福等賣場終端視頻媒體本身就不算優質廣告場景,在客戶付費意愿方面弱于電梯。短期來看,分眾傳媒并沒有找到明顯突破其業務天花板的發力點。”

          對于這個問題,江南春的回答是:人的資訊模式永遠在巨變,但人的生活空間很難改變。所以,專家預測整個生活圈媒體的廣告收入的潛力空間至少是300億~500億元。分眾推動的基于大數據精準化投放戰略以及基于屏幕與手機端O2O互動戰略,進一步提升了分眾生活圈媒體的廣告效果和溢價能力。

          政府補助占凈利潤近兩成

          對于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的上漲原因,分眾傳媒在業績快報中披露:“主要受益于各媒體營業收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公司對于媒體租金成本上升幅度,員工薪酬增幅以及銷售業務費用的嚴格控制。”

          來自申萬的研報測算,分眾2016年下半年營業收入整體環比增速7.3%,收入增速放緩。對比公司2015年40%的凈利潤增速,2016年中報分眾傳媒的凈利潤增速下降為23%,預計全年增速約為30%。申萬宏源在研報中指出:“分眾傳媒的營收增速減緩但利潤率提升,持續看好公司復合型增長模式。”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6年1~9月分眾傳媒的營業外收入為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1億元,增幅為98.6%,主要是因為三季度收到的財政補貼增加所致。不僅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4月至今,分眾傳媒就頻頻發布關于子公司獲得財政扶持款的公告。2016年共收到6筆高額補助,合計金額為8.62億元,占2016年凈利潤的19.37%;而2017年至今共共收到2筆補助,金額合計為3.89億元。

          在共計8筆政府補助中,來自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下發的財政扶持款有4筆,分別由上海分眾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新分眾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獲得,合計金額為7.58億元;來自寧波大榭開發區管委會下發的財政扶持款共3筆,合計金額為4.04億元,全部由馳眾廣告有限公司獲得;而另外一筆則是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貿發展局下發給分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8960萬元補助。

          從公司公布的資料看,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的補助是大頭,公司在2016年中報披露,收到的補助源自產業政策和個人所得稅扶持政策。且公告顯示,2015年5月31日公司收到長寧區招商中心通知,稱分眾公司(上海分眾廣告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分眾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符合長寧區產業發展導向,維持對分眾公司的產業扶持政策不變,政策過渡期為三年,也即至少到2018年,公司仍可收到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的補助,但2018年后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的大補助來自寧波大榭開發區管委會,2013年10月寧波大榭開發區投資合作局與分眾多媒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簽訂的《會談備忘錄》:新公司在大榭開發區注冊當年按企業實際繳納的稅費,營業稅補貼100%,企業所得稅補貼40%,文化事業費補貼100%。第二年起,年納稅費總額在300萬以上,按照企業實際繳納的稅費,營業稅補貼100%,企業所得稅補貼40%,文化事業費補貼100%。第四年起,營業稅補貼80%,企業所得稅補貼32%,文化事業費補貼80%。則此補助可持續到2017年10月份,到2018年補貼多少,也是未知數。

          市值解析

          業務升級尚需時日 江南春靠啥支撐千億市值

          每經記者 夏冰 王晶 每經編輯 楊軍

          可以說,是電梯成就了今天的分眾。

          而眼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在電梯“無聊時間”內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盡管手機可能在電梯里沒信號,但是手機上豐富的功能讓消費者不一定非得在封閉的空間中去接受那些“被動廣告”,未來的分眾怎么辦?

          近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也對當下分眾的客戶群像穩定性表示擔憂。那么,隨著人們注意力往手機等移動設備轉移,單純依靠電梯、樓宇廣告,能夠撐起分眾的千億市值嗎?

          對此,分眾在給予記者的回復中如是指出,事實上,分眾的客戶情況一直非常穩定,并保持健康持續的增長,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這種增長帶來了更大的契機和更多的有利條件。當前,阿里、騰訊、京東、滴滴等5400多個品牌選擇投放分眾。Brand Z調研數據顯示,中國TOP100大客戶中有81%投放分眾。同時,分眾也一直保持著對新客戶的有力開拓,不斷吸引新的行業和領域的客戶加入。此外,從分眾披露的2016年業績來看,成績非常亮眼,預期今年的業績也將繼續穩定增長。因此,分眾表示,公司有足夠的信心,完全可以支撐甚至做大千億市值。

          移動互聯帶來營銷壓力

          在分眾公布的2015年前20大客戶中,互聯網領域包括電商、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等客戶已經占據了一半的位置。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整個互聯網板塊的廣告占分眾營收的30%~40%左右。

          事實上,目前分眾傳媒也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壓力。記者注意到,分眾在2011年就謀劃業務升級,除此之外,還在營銷模式上不斷創新,以期改變用戶注意力被手機改變的趨勢。

          比如,在經歷了當年的“Q卡”互動方式銷聲匿跡后,分眾在移動互聯網上又嘗試了在其設備中置入Wi-Fi、iBeacon、NFC技術接入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實現云到屏、屏到端的精準互動,分眾想通過打造O2O閉環將其線下的屏端背后的2億~3億的主流消費群這些流量轉化為用戶,從而建立品牌與受眾之間的強粘性關系,以發展廣告以外的全新價值,并可以此為平臺嫁接促銷活動、營銷活動、支付手段、社交娛樂、金融服務等。但事實上,這條路并沒有想象的容易。

          “分眾傳媒未來的業績增長,或將面臨嚴重的技術路徑風險。”同壁資本合伙人韓正輝對記者分析指出,“特定人群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廣告主在一定時期內的廣告預算也是相對穩定的,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必然分散居民傳統線下廣告的注意力,也必然分流廣告主的廣告預算。”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則對記者表示,“分眾傳媒的業績增長這兩年主要是靠O2O的泡沫和P2P互聯網金融,是靠這兩撥的虛火撐起來的,這兩類企業很舍得去電梯里砸廣告,特別是針對白領的,但也就這兩年特殊行情有,往后估計就沒有了。”

          “有可能還可以維持千億市值,主要原因不是基于分眾傳媒本身的投資價值,而是貨幣超發和資產配置方向狹窄的金融環境。大量超發的貨幣,無法尋覓優質資產,是造成A股諸多上市公司市值泡沫的根源,其中包括分眾,卻不僅限于分眾。”資本投資圈一資深人士如是對記者分析。

          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則對記者分析稱,如果單純從其廣告傳媒行業來看的話,是很難支撐起千億的市值的,不過如果從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接口和導流的層面,可能公司會比較好講故事;還有就是基于LBS層面,也能為公司帶來額外的收入增長點,這些都需要依靠企業自身戰略的布局和調整,以及整個公司能力的匹配才能實現,同時也要符合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整體上來講,個人覺得它千億的市值有點偏高。

          傳統主業占比仍超九成

          從2016年開始,分眾進行了全生態鏈的打造,主要集中于生活圈、娛樂圈和生態圈三大方向。

          從去年披露的分眾主要動作來看,其在加碼娛樂圈戰略,比如,持續加大在體育、娛樂領域的投資,進入電視內容的制作發行、電影制作發行、體育節目制作發行和賽事運營等領域。生態圈戰略上,分眾正在推動公司流量變用戶,用戶變交易的生態圈進化。在金融領域,分眾傳媒1億元投資機器人理財“拿鐵財經”、還唄等金融APP。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廣告市場,分眾要做O2O服務,但如何把服務植入到寫字樓、公寓樓當中,提供最便捷最個性化的O2O服務?如何把用戶轉向交易O2O服務和金融服務?對未來的這部分盈利期望值又是多少?對此,分眾的回復是,“關于如何把用戶轉向交易O2O服務和金融服務,目前我們仍在研究階段。”

          分眾稱,公司的主業是電梯媒體,不會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此在投資方面,分眾選擇以基金的形式來參與,與專業機構合作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而在具體方向上,每個基金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投資也會依此展開。由于還處于嘗試研究階段,公司對這部分盈利并未做要求。

          從2011年起,分眾就在謀劃業務升級。在披露的重組預案中,分眾傳媒稱,正在通過在其設備中置入WiFi、iBeacon等可接入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設備,與受眾互動,成為O2O的線下流量入口,并可以此為平臺嫁接促銷活動、宣傳營銷活動、生活消費服務、金融服務等。

          然而,業務升級的這些年,目前從效果來看,WiFi/iBeacon網絡技術表現一般。且分眾的這種轉變還不能通過數據看出,目前,其主要營收來源依舊為樓宇媒體和影院媒體,且逐漸占據了95%以上的份額。

          自2016年12月起,分眾又在“北上廣深”四地推出新機器——電梯電視“新一代互動屏”,具有感應支付功能,手機只需貼近廣告屏即可實現銀行卡閃付或手機支付,實現直接互動或購買。分眾想借這些新技術提升廣告參與性、互動性。但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漏洞。對此,分眾怎么看待?分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新一代互動屏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是一種類似cookie的標簽,通過感應用戶的性別、年齡等信息,進而對廣告做出反應數據,是對廣告調研的一種輔助,因此并不存在安全方面的漏洞和問題。而關于感應支付,目前公司正在研究中。

          上述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分眾投資之類的事是其資本運作,持中性看法。在那么多投資品類中,更看好娛樂發行相關的,畢竟跟其主業營銷相關性強一些。

          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則對記者表示,想要讓資本有更大的收獲,分眾去做這些戰略轉移的投資是很正常的事,投資娛樂圈和體育圈或許也能取得或大或小的成績,但幾乎不可能和原有的主營業務形成生態圈,現有的通過電梯帶來的受眾和用戶,是很難有辦法遷移到其他產業中去的。同時,也要看到,分眾投資文娛圈和體育圈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些領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且目前市場上,又有很多占據了先發優勢、累積優勢的強手,這方面的競爭可能是分眾不擅長的,所以,其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不容樂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編者按 【2015年底,分眾傳媒完成借殼七喜控股成為首只回歸A股的中概股,不過,分眾傳媒自借殼上市以來,股價已累計下跌逾30%,截至2017年3月20日,分眾傳媒市值998.98億元,跌破千億元。分眾傳媒的千億市值“帝國”已然被市場所撼動。對此,分眾傳媒表示,股價波動屬市場行為,公司有足夠信心,支撐甚至做大千億市值。投資者不禁要問,一年時間,為何市場對分眾傳媒的態度出現180度轉彎,分眾傳媒是否將遭遇盈利增長的天花板?影院廣告之后,分眾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移動互聯網會帶來壓力嗎?對于趕上了一波互聯網風起云涌的創業與競爭浪潮的分眾傳媒來說,下一個財富金礦何在?】 每經記者王晶夏冰每經編輯張力 江南春早,雖然油菜花已經盛開,但今年江南的春天卻寒冷多雨,恰如江南春的分眾傳媒(002027,SZ)。在股價連跌的背景下,參與分眾傳媒回歸增發的大股東套利成功喜笑顏開,而“接盤俠”卻哭不出來。 2月14日,分眾傳媒迎來了一宗3.6億股的大宗交易。實際上,早在2016年底,分眾傳媒從納斯達克回歸A股的不少股東就已經開啟了套利的狂歡之旅。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顯示,這些獲利者包括江南春自己投資的公司。 中小投資者成“接盤俠” 彭博數據顯示,在美國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為16倍,而對標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數則高達57倍。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巨大差異令中概股看到了套利空間,他們寄希望于通過回歸A股推升股價,其中就包括了分眾傳媒。2016年4月18日,“七喜控股”正式變更為“分眾傳媒”,這意味著中概股分眾傳媒借殼上市已經全部完成。對“殼”買賣者以及分眾傳媒的股東來說,飛漲的股價、飆升的市值,都將帶來財富的暴增。 值得注意的是,借殼上市剛完成還不足一個月,原七喜控股的大股東易賢華就開始減持套現。根據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5月13日以及6月8日,易賢華分別在大宗交易市場減持380萬股和103萬股,套現金額合計為1.42億元。 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回歸A股后,真正獲益的往往是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而中小投資者則成為了“接盤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4月七喜控股定向增發前夕,一份基金產品介紹顯示,該基金為契約型基金,產品的規模為5億元;100萬元認購、每10萬元遞增;產品期限為:15+5個月(預計存續期為15個月,可選擇延期終止,但延期不得超過5個月),該基金的投資方向為:不少于80%的金額投資于七喜控股的定向增發,剩余部分投資于其他定增資管計劃。基金的退出方式為:解禁退出以及退出標的資管計劃。 公開報道顯示,江南春是該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天使投資人。 投資圈一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分眾傳媒在回歸前融資時,該基金曾經給予其非常重要的幫助,為分眾傳媒引入了諸多100萬元投資門檻的高凈值個人投資者。但顯而易見,在分眾傳媒借殼上市之后,也將遭遇減持壓力。 事實印證了上述人士所說的話,2016年12月29日,分眾傳媒迎來了第一批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的解禁,解禁數量高達30.36億股,占分眾傳媒股份總數的34.75%,按當時的市價算,該批解禁股市值為412.40億元,而這些機構的持股成本只有5元多/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上述限售股大規模解禁后,分眾傳媒就開始頻頻現身大宗交易平臺。其中,分別在2017年1月9日、2月14日、2月15日以及3月1日成交3000萬股、3.36億股、1870萬股以及360.06萬股,成交金額分別為4.20億元、41.77億元、2.33億元以及4007.49萬元,合計成交金額48.70億元。成交價格區間在11元~14元之間。 不僅如此,約1個月后的4月17日,分眾傳媒還將有約5.05億股限售股解禁(持股成本是9.9元/股),占總股本的5.78%,對應的市值為59.24億元。 在大量大宗交易發生的同時,分眾傳媒的股價也不斷承壓。截至3月17日收盤,分眾傳媒的股價為11.73元,相較于2016年12月底約14元左右的股價,公司的跌幅已達到15.31%。 對此,分眾傳媒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能受解禁壓力影響,分眾股價近期出現一些波動,這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分眾并不太關注股價的短期波動,而更看重公司的經營和業績。 “接盤俠”淚奔 溫莎資本首席策略師李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常情況下,股東減持的主要原因有,股東對公司未來預期不好、原來持有股票的資金到期以及股東對資金有需要。減持只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且綜合考慮了對市場的影響,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分眾這次減持規模的絕對數確實太大,而2月14日的大宗交易顯然是減持行為,雖然基本都是機構接盤,但股價上也明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短期來看這個影響因素還沒有結束,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解禁后的減持無疑給分眾傳媒的原股東帶來了財富的增長,但也使買入的中小股東成了接盤俠,同時,解禁帶來的股價下跌也給部分股東帶來了影響。對分眾傳媒第七大股東上海箏菁投資管理合伙企業(以下簡稱上海箏菁,持股2.18%)來說,大量減持導致的股價下跌,使得其質押給金融機構的分眾傳媒股票已部分處于爆倉狀態。而糟糕的是,爆倉之后,上海箏菁擔保方同時也是大股東的灃沅弘(北京)控股集團(以下簡稱灃沅弘),似乎并不想承擔擔保責任。 日前,據《投資時報》報道,上海箏菁股票質押事件共涉及約20億元、四條通道十余家機構。不完全名單顯示,這些機構分別為廈門國際信托、華寶信托、民生證券、新華信托、浦發銀行廈門分行、廈門象嶼金象控股集團、吉林九臺農商行、上海融好等。目前已有質權方通道正式向灃沅弘方面提交股權質押違約通知。灃沅弘方面迄今已向個別質權方提供解決方案,即通過先行墊資3000萬元至3500萬元表達誠意,并尋求在未來三個月內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相關的監管規定,持股5%以上的股東質押上市公司股票的,必須及時、準確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這也是公眾獲知質押信息的來源。但是,對于持股5%以下的股東質押,則無需披露。當小股東質押的股份跌破平倉線時,危機就已經上演,但市場卻一無所知,而由此導致的隱患也常常發生。事實上,類似上海箏菁出質分眾傳媒股票爆倉事件只是A股市場股權質押大勢的一個縮影。 進入2017年以來,股權質押之風愈演愈烈。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2月,兩市公告的股權質押交易就超過千宗,同比去年增幅五成以上。 李犖表示,公司擴張太快導致資金鏈條融資出問題,一旦抵押品出問題,就很麻煩。近期,關于減持方面的監管措施已經在《證券法》的修訂中提及,監管機構未來也會出臺政策或法規文件加強市場監管,但具體內容尚需等待最終版本。 資本運作 還原分眾傳媒騰挪模式:瘋狂并購-股價飆漲-套現-私有化-借殼登陸A股 每經記者王晶夏冰每經編輯張力 對于中概股通過A股套利,從市場到證監會,都開始加以關注。 去年5月份,證監會就表態“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并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今年2月10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還發表講話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另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此番講話也讓市場猜測,中概股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將受到限制。 而分眾傳媒在A股完美套利的過程,堪稱經典的財技。 溫莎資本首席策略師李犖對此表示,“利用海內外估值差異做跨境套利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換言之,海外成熟市場已經給你做過的公允定價,憑什么回到A股就該上漲幾倍甚至十倍?這顯然不合理,任何市場對估值的定義都沒有本質的區別,借助市場情緒亢奮時做此類跨境套利,確實是對中小投資者的一種傷害。未來中概股回歸享受一定的溢價是合理的,但也應當參考海外市場對該公司的估值,做一定的制度規定。” 作為A股歷史上目前文化傳媒領域唯一的千億級公司,業內人士對其創始人江南春這樣形容:資本運營的高手。這一點從分眾傳媒的創立、赴美上市、到公司瘋狂并購拉升股價,再到大股東套現、私有化繼而借殼回歸A股等,江南春所展現的財技令人嘖嘖稱奇。 財技第一波:瘋狂并購 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頂著“中國傳媒第一股”的光環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以單價17美元發行1010萬份ADS(美國存托股份,每份代表5股普通股),募集1.72億美元,與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12.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僅三個月后,江南春就開啟了大肆收購的第一步。2005年10月,分眾傳媒以1.83億美元收購了框架傳媒,后者是彼時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2006年1月9日,公司又以3.25億美元收購了國內第二大樓宇視頻媒體運營商聚眾傳媒,從而奠定了分眾傳媒在樓宇廣告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同年3月,公司再次出資3000萬美元收購了手機廣告商凱威點告,加上其他8家手機短信公司,重組為分眾無線;同年8月,公司宣布收購影院廣告公司ACL,并更名為分眾傳媒“影院網絡”;2007年3月,公司以2.9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網絡廣告的最大代理商好耶,而此舉也被外界看作是分眾進軍互聯網的門票;同年12月,分眾傳媒又斥資1.68億美元收購璽誠傳媒。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到2007年,分眾先后投資和收購了60多家公司,耗資共約16億美元。數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吃驚,而分眾的業務也從樓宇、電梯延伸到了影院、互聯網、手機、賣場、戶外LED等。 財技第二波:股價飆漲套現成功 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刺激了分眾傳媒的股價,與此同時,上升的股價也給大股東帶來了減持套現的機會。公開資料顯示,江南春通過多次減持共套現了7.25億美元。其第一次套現是在分眾傳媒IPO過程中,以發行價17美元/ADS共出售1281萬股,套現4355.4萬美元;2006年2月,其以40美元/ADS共減持1333萬股,套現1.07億美元;之后減持最多的一次為4415.1萬股,減持的價格以65美元/ADS計算,套現共計5.74億美元。 2007年11月6日,分眾傳媒的股價收于歷史最高點65.1美元,當時的分眾傳媒的目標只有一個,即成為中國最大的媒體廣告平臺,但風光無限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2008年成為分眾傳媒在資本市場上走下坡路的轉折點。 財技第三波:渾水質疑業績下滑 在2008年初的央視“3·15”晚會上,分眾傳媒的子公司分眾無線向手機用戶發送垃圾短信的新聞被曝光,公司股價在短短兩日之內下跌了26%。隨后,分眾無線被剝離。同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分眾傳媒也未能逃過一劫。不僅如此,當年12月22日,新浪又發布公告稱,將增發4700萬股收購分眾傳媒旗下的分眾樓宇電視、框架廣告以及賣場廣告等業務相關的資產。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被合并的業務在2008年前九個月占到了分眾傳媒全部營收的52%以及整體毛利的73%,不過該收購案因未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批最終未成交。受上述多個因素影響,截至2008年底,分眾傳媒股價已經跌到6美元的低谷。 脆弱的股價依然在繼續震蕩下行,2009年3月11日,分眾傳媒盤中開出了4.84美元的新低價。相較于歷史最高價,跌幅約達92.70%。 此后,江南春被迫開始做減法:重組、關停或剝離部分利潤率較低的非核心業務,其中就包括出售璽誠傳媒、賤賣好耶、出售6家互聯網廣告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分眾傳媒計提了大量的商譽減值,而這也成為日后分眾傳媒被做空機構渾水“獵殺”的原因之一。 2011年11月,著名的做空機構渾水針對分眾傳媒連發兩份做空報告,提出多項指責和質疑,并將其股票評級下調為“強烈賣出”。此報告一出,分眾傳媒股價應聲暴跌逾40%。 渾水在報告中列出了分眾傳媒的幾個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1、分眾傳媒欺詐性將商業樓宇聯播網屏幕數量夸大50%;2、內幕交易。從其IPO以來,分眾內部人賣出17億美元股票(市值的三分之二),內部人和其業務關聯方通過交易分眾資產而大發其財,而利益受損的卻是分眾的股東;3、高溢價收購內部人士的公司,并確認大量的“商譽”以及資產減值不合理等。渾水認為,分眾傳媒在收購后一年內即對收購資產的商譽計提大量的減值,有時甚至將收購的資產減記為零,至少有21家被收購的公司最終被減損為零,然后送給出讓方或者內部人士。另外,渾水還指出,分眾傳媒曾對6宗從未收購的企業宣稱進行收購。 對于渾水提出的一系列質疑,分眾方面指出,渾水完全不懂分眾業務,而對于收購失敗、價格偏高則等指責,分眾將其歸結為投資錯誤。 財技第四波:私有化 在外界看來,渾水風波成為了分眾傳媒私有化的導火索。2012年8月13日,分眾傳媒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由董事長江南春牽頭并聯合凱雷亞洲、中信資本、光大控股、復興國際、鼎輝投資、方源資本等機構提出的私有化要約,收購價格為27.5美元/ADS,合每股5.5美元。以此價格計算,分眾傳媒當時總估值為35億美元(約合220億元人民幣)。 財技第五波:A股借殼上市 2015年,分眾傳媒謀劃回歸A股上市,在宣布借殼宏達新材(002211,SZ)未果之后,短短三個月分眾傳媒就迅速“閃婚”處于虧損狀態的七喜控股。2015年8月31日晚間,七喜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置出全部資產及負債,與分眾傳媒全體股東持有的分眾傳媒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其中分眾傳媒置入資產的評估值為458.71億元,評估增值433.92億元,增值率為1750.19%。最后經雙方協商,分眾傳媒作價457億元,七喜控股置出資產作價8.8億元,兩者差額448.2億元將由公司向FMCH支付現金49.3億元購買其持有的分眾傳媒11%股權,同時以10.46元/股的價格,向分眾傳媒其他股東發行38.14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分眾傳媒共計89%股權。另外,公司擬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0億元,大部分用于向FMCH支付現金。本次交易完成后,MediaManagement(HK)將持有公司10.2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達24.77%,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而江南春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分眾傳媒在納斯達克退市時,其市值僅為35億美元,但在兩年后七喜控股的重組方案中,其市值卻飆升至457億元,不僅如此,截至2017年3月17日,分眾傳媒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025億元。 記者調查 “低頭族”侵蝕廣告時間專家稱分眾傳媒生存基礎動搖 每經記者夏冰王晶每經編輯盧祥勇 說到電梯媒體,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分眾傳媒。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眾傳媒之所以能夠開創這么大的傳媒帝國,是基于對“三無時間”(無意、無聊、無奈)的利用。在移動互聯網成為主流之前,“三無時間”是人們普遍的痛點,分眾的出現彌補了這個巨大的注意力空白?!暗钱斒謾C出現后,分眾賴以發家的注意力機制不再存在,這等于是整個基礎都動搖了。” 盡管手機可能在電梯里沒信號,但是手機上無盡豐富的功能未必能讓消費者去接受那些“被動廣告”。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未來的分眾怎么辦?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廣告主,均表示對分眾傳媒所帶來的引流效果持懷疑態度。 居民:不會跟著廣告去消費 目前,分眾傳媒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包括樓宇視頻媒體和框架媒體兩類樓宇廣告。 截至2016年6月30日,分眾傳媒擁有自營樓宇視頻媒體約19.2萬臺,覆蓋全國約90個城市和地區,另外,公司框架媒體保有量超過121萬塊板位,覆蓋全國約46個城市。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分眾傳媒樓宇視頻媒體市占率達到95%、樓宇框架媒體市占率達70%、影院熒幕媒體市占率達55%。 上月公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16全年,分眾傳媒實現了營收破百億、凈利潤強勁增長三成。對此,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將原因總結為一句話——“分眾賭對了電梯媒體這個核心場景”。 在上海外環外一國際中高檔小區里,每棟公寓樓的電梯內都有兩幅分眾傳媒的靜態框架媒體。最新的兩幅廣告里,一幅是某大型旅游度假集團的廣告,另一幅是一眼望去十分熟悉的明星頭像,該明星代言的是一款P2P理財產品廣告。記者隨機采訪了20個乘坐小區電梯的居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表示,知道電梯里有分眾的靜態廣告框,但確實沒怎么留意里面的具體內容和廣告主是誰?!叭绻新曇簦疫€會看一眼。”“如果廣告會新穎,會看,但是絕不會跟著去消費?!本用駛內缡歉嬖V記者。 其實,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江南春曾在回歸A股后的兩個月中多次發聲稱,廣告業務受移動互聯網影響有限,而且分眾早已開始業務升級。 江南春表示,今天分眾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移動互聯網造成的。在信息爆炸時代,過于碎片化的信息,新品牌引爆變得非常艱難,由于選擇題過多,在資訊模式日益碎片化多元化的情況下,被動式媒體的價值反而不斷提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認為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苯洗赫J為,盡管手機占用了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碎片化時間,但當進入一部電梯沒有信號覆蓋,或者電影放映前暗場時,人們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時的廣告較難被手機搶去風頭。 江南春也曾經表示,“我們每年都會漲10%~20%。公司的成長里面有一部分是刊例價的增長驅動的,而這來源于廣告主對分眾的認知?!? 廣告主:精準投放效應打問號 在記者采訪中,曾經投放過分眾傳媒的企業,并不十分看好這個獨占資源優勢平臺所帶來的精準投放效果。 一位互聯網旅游類創業公司的品牌總監向記者透露,“我們曾在去年投過兩周做嘗試,在上海地區投了40萬,投的是分眾傳媒電梯外面的那種靜態畫框式廣告,大約覆蓋了500個以上的寫字樓和小區電梯,通過監控來看,其實效果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搜索量、網站流量、社交平臺上的話題有一定提升,但是沒有到期待的程度。后來我們分析主要還是因為旅游是低頻消費品,復購率也低,品牌忠誠度就更低。如果要通過投放來達到拉動銷量和品牌傳播的目的,必須重復投放,最少半年是一個周期吧,才能看到一些成效?!? 這位品牌總監對記者表示,客觀來說,一個不知名的品牌在主流人群中印象力的提升,也不僅僅只是分眾的功勞。投任何廣告要收到效果,平面設計、配合營銷活動、廣告TVC拍攝、除分眾以外平臺的配合都功不可沒,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單一媒體走天下的時代,而是要做Campaign(指廣告主在一段明確的期間里(如一年),推出一系列擁有共同主題或訊息的廣告,以期建立廣告訊息的累積效果,塑造品牌與企業一致的形象,并給予目標受眾持續而深刻的刺激與沖擊),只有一個各方面都配合完美的Campaign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胺直妭髅皆谖覀兛磥砜赡茏畲蟮淖饔镁褪窃陔娞堇锬敲炊潭痰臅r間內不斷通過‘噪音’強迫收聽,一遍又一遍的洗腦式傳播。” 如今的廣告設計中,大都加入了二維碼導流,它們的效果如何? 上述品牌總監對記者表示,“二維碼必須是標配,我們也在平面設計上進行了引導掃碼,但是收效甚微。這一點我們在投放之前就預料到了。大家等電梯的時候都在埋頭刷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欲望基本沒有。而在電梯里時間非常短,等聽完一遍TVC覺得有興趣想掃,還沒等拿出手機打開微信就要下電梯了,受眾可不會在電梯里繼續等到這個廣告再播第二次。分眾的投放數據監控非常少,而且原始落后,感覺分眾的服務平平?!? 另一位在北京的互聯網創業公司PR也向記者透露,“2015年投了分眾傳媒廣告,當時主要是做樓宇電梯廣告,要配合地推一起用,投了小半年覺得太貴了,另一方面,覺得2C(面向消費者)端的效果,很不好評價出來,由于效果一直不太明顯,老板就叫停了。我們覺得地推的引流更明顯。” 上述兩位企業廣告主均存在著對電梯媒體廣告投放效果無法測評的疑惑。記者注意到,眼下對電梯媒體效果的測評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獨立的統計系統目前沒有形成,行業內也并未形成第三方的行業監測數據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行業分析師則對記者表示,“分眾搞電梯WiFi一直不看好,但封閉空間的媒體價值我認為沒問題,對于分眾來說,其精準化運營的提升還空間很大,線下流量的數字化值得長遠關注?!? 財報分析 分眾傳媒2016年兩成利潤來自政府補貼 每經記者王晶夏冰每經編輯盧祥勇 眾所周知,是電梯成就了今天的分眾。數據顯示,2015年分眾傳媒的86.27億元的總收入中,樓宇媒體收入達到了69.45億元,占比達到了83.7%;2016年上半年該收入達到38.75億元占比81.4%,略有下滑態勢。 這讓市場不禁擔心:分眾傳媒是否將遭遇了盈利增長的天花板?另外記者還統計發現,根據分眾傳媒2016年業績快報,其中有兩成利潤來自于政府補貼。 樓宇媒體業務占比下滑 分眾傳媒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86.27億元,同比增長15.07%,取得凈利潤33.89億元,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40.35%。 2017年2月28日,分眾傳媒發布的2016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2.13億元,同比增長18.38%;實現營業利潤43.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01%,且公司實現利潤總額53.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51億元,同比增長31.34%。 分眾傳媒近年如此受到追捧,關鍵就在于樓宇媒體。面對樓宇媒體業務占比下滑,分眾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眼下電梯媒體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價值,而從目前情況看,伴隨電梯媒體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所認識和重視,其將對分眾業績產生持久而強勁的促進作用。 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告訴記者,“現在其營收增速放緩,凈利依然增長似乎還不算太壞,但其實都是暫時的現象,未來的情形會更加惡化。分眾現在想用Wi-Fi把電梯時間及空間打造成流量的入口,事實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因為人們留駐電梯的時間太短,空間也不便于操作。在電梯里,但凡要做除瀏覽內容這一動作之外的其他動作都是很困難的,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克服將受眾遷移至別的內容服務的巨大能耗障礙?!? 同壁資本合伙人韓正輝則認為,“電梯具有多少廣告價值,并沒有詳細的數據說你看了或者沒看,跟高速廣告牌一樣,這是無法考證和量化的,這也是分眾傳媒的估值難點。沃爾瑪、家樂福等賣場終端視頻媒體本身就不算優質廣告場景,在客戶付費意愿方面弱于電梯。短期來看,分眾傳媒并沒有找到明顯突破其業務天花板的發力點?!? 對于這個問題,江南春的回答是:人的資訊模式永遠在巨變,但人的生活空間很難改變。所以,專家預測整個生活圈媒體的廣告收入的潛力空間至少是300億~500億元。分眾推動的基于大數據精準化投放戰略以及基于屏幕與手機端O2O互動戰略,進一步提升了分眾生活圈媒體的廣告效果和溢價能力。 政府補助占凈利潤近兩成 對于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的上漲原因,分眾傳媒在業績快報中披露:“主要受益于各媒體營業收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公司對于媒體租金成本上升幅度,員工薪酬增幅以及銷售業務費用的嚴格控制。” 來自申萬的研報測算,分眾2016年下半年營業收入整體環比增速7.3%,收入增速放緩。對比公司2015年40%的凈利潤增速,2016年中報分眾傳媒的凈利潤增速下降為23%,預計全年增速約為30%。申萬宏源在研報中指出:“分眾傳媒的營收增速減緩但利潤率提升,持續看好公司復合型增長模式?!?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6年1~9月分眾傳媒的營業外收入為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1億元,增幅為98.6%,主要是因為三季度收到的財政補貼增加所致。不僅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4月至今,分眾傳媒就頻頻發布關于子公司獲得財政扶持款的公告。2016年共收到6筆高額補助,合計金額為8.62億元,占2016年凈利潤的19.37%;而2017年至今共共收到2筆補助,金額合計為3.89億元。 在共計8筆政府補助中,來自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下發的財政扶持款有4筆,分別由上海分眾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新分眾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獲得,合計金額為7.58億元;來自寧波大榭開發區管委會下發的財政扶持款共3筆,合計金額為4.04億元,全部由馳眾廣告有限公司獲得;而另外一筆則是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貿發展局下發給分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8960萬元補助。 從公司公布的資料看,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的補助是大頭,公司在2016年中報披露,收到的補助源自產業政策和個人所得稅扶持政策。且公告顯示,2015年5月31日公司收到長寧區招商中心通知,稱分眾公司(上海分眾廣告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分眾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符合長寧區產業發展導向,維持對分眾公司的產業扶持政策不變,政策過渡期為三年,也即至少到2018年,公司仍可收到上海市長寧區財政局的補助,但2018年后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的大補助來自寧波大榭開發區管委會,2013年10月寧波大榭開發區投資合作局與分眾多媒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簽訂的《會談備忘錄》:新公司在大榭開發區注冊當年按企業實際繳納的稅費,營業稅補貼100%,企業所得稅補貼40%,文化事業費補貼100%。第二年起,年納稅費總額在300萬以上,按照企業實際繳納的稅費,營業稅補貼100%,企業所得稅補貼40%,文化事業費補貼100%。第四年起,營業稅補貼80%,企業所得稅補貼32%,文化事業費補貼80%。則此補助可持續到2017年10月份,到2018年補貼多少,也是未知數。 市值解析 業務升級尚需時日江南春靠啥支撐千億市值 每經記者夏冰王晶每經編輯楊軍 可以說,是電梯成就了今天的分眾。 而眼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在電梯“無聊時間”內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盡管手機可能在電梯里沒信號,但是手機上豐富的功能讓消費者不一定非得在封閉的空間中去接受那些“被動廣告”,未來的分眾怎么辦? 近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也對當下分眾的客戶群像穩定性表示擔憂。那么,隨著人們注意力往手機等移動設備轉移,單純依靠電梯、樓宇廣告,能夠撐起分眾的千億市值嗎? 對此,分眾在給予記者的回復中如是指出,事實上,分眾的客戶情況一直非常穩定,并保持健康持續的增長,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這種增長帶來了更大的契機和更多的有利條件。當前,阿里、騰訊、京東、滴滴等5400多個品牌選擇投放分眾。BrandZ調研數據顯示,中國TOP100大客戶中有81%投放分眾。同時,分眾也一直保持著對新客戶的有力開拓,不斷吸引新的行業和領域的客戶加入。此外,從分眾披露的2016年業績來看,成績非常亮眼,預期今年的業績也將繼續穩定增長。因此,分眾表示,公司有足夠的信心,完全可以支撐甚至做大千億市值。 移動互聯帶來營銷壓力 在分眾公布的2015年前20大客戶中,互聯網領域包括電商、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等客戶已經占據了一半的位置。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整個互聯網板塊的廣告占分眾營收的30%~40%左右。 事實上,目前分眾傳媒也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壓力。記者注意到,分眾在2011年就謀劃業務升級,除此之外,還在營銷模式上不斷創新,以期改變用戶注意力被手機改變的趨勢。 比如,在經歷了當年的“Q卡”互動方式銷聲匿跡后,分眾在移動互聯網上又嘗試了在其設備中置入Wi-Fi、iBeacon、NFC技術接入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實現云到屏、屏到端的精準互動,分眾想通過打造O2O閉環將其線下的屏端背后的2億~3億的主流消費群這些流量轉化為用戶,從而建立品牌與受眾之間的強粘性關系,以發展廣告以外的全新價值,并可以此為平臺嫁接促銷活動、營銷活動、支付手段、社交娛樂、金融服務等。但事實上,這條路并沒有想象的容易。 “分眾傳媒未來的業績增長,或將面臨嚴重的技術路徑風險。”同壁資本合伙人韓正輝對記者分析指出,“特定人群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廣告主在一定時期內的廣告預算也是相對穩定的,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必然分散居民傳統線下廣告的注意力,也必然分流廣告主的廣告預算?!?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則對記者表示,“分眾傳媒的業績增長這兩年主要是靠O2O的泡沫和P2P互聯網金融,是靠這兩撥的虛火撐起來的,這兩類企業很舍得去電梯里砸廣告,特別是針對白領的,但也就這兩年特殊行情有,往后估計就沒有了。” “有可能還可以維持千億市值,主要原因不是基于分眾傳媒本身的投資價值,而是貨幣超發和資產配置方向狹窄的金融環境。大量超發的貨幣,無法尋覓優質資產,是造成A股諸多上市公司市值泡沫的根源,其中包括分眾,卻不僅限于分眾?!辟Y本投資圈一資深人士如是對記者分析。 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則對記者分析稱,如果單純從其廣告傳媒行業來看的話,是很難支撐起千億的市值的,不過如果從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接口和導流的層面,可能公司會比較好講故事;還有就是基于LBS層面,也能為公司帶來額外的收入增長點,這些都需要依靠企業自身戰略的布局和調整,以及整個公司能力的匹配才能實現,同時也要符合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整體上來講,個人覺得它千億的市值有點偏高。 傳統主業占比仍超九成 從2016年開始,分眾進行了全生態鏈的打造,主要集中于生活圈、娛樂圈和生態圈三大方向。 從去年披露的分眾主要動作來看,其在加碼娛樂圈戰略,比如,持續加大在體育、娛樂領域的投資,進入電視內容的制作發行、電影制作發行、體育節目制作發行和賽事運營等領域。生態圈戰略上,分眾正在推動公司流量變用戶,用戶變交易的生態圈進化。在金融領域,分眾傳媒1億元投資機器人理財“拿鐵財經”、還唄等金融APP。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廣告市場,分眾要做O2O服務,但如何把服務植入到寫字樓、公寓樓當中,提供最便捷最個性化的O2O服務?如何把用戶轉向交易O2O服務和金融服務?對未來的這部分盈利期望值又是多少?對此,分眾的回復是,“關于如何把用戶轉向交易O2O服務和金融服務,目前我們仍在研究階段。” 分眾稱,公司的主業是電梯媒體,不會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此在投資方面,分眾選擇以基金的形式來參與,與專業機構合作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而在具體方向上,每個基金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投資也會依此展開。由于還處于嘗試研究階段,公司對這部分盈利并未做要求。 從2011年起,分眾就在謀劃業務升級。在披露的重組預案中,分眾傳媒稱,正在通過在其設備中置入WiFi、iBeacon等可接入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設備,與受眾互動,成為O2O的線下流量入口,并可以此為平臺嫁接促銷活動、宣傳營銷活動、生活消費服務、金融服務等。 然而,業務升級的這些年,目前從效果來看,WiFi/iBeacon網絡技術表現一般。且分眾的這種轉變還不能通過數據看出,目前,其主要營收來源依舊為樓宇媒體和影院媒體,且逐漸占據了95%以上的份額。 自2016年12月起,分眾又在“北上廣深”四地推出新機器——電梯電視“新一代互動屏”,具有感應支付功能,手機只需貼近廣告屏即可實現銀行卡閃付或手機支付,實現直接互動或購買。分眾想借這些新技術提升廣告參與性、互動性。但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漏洞。對此,分眾怎么看待?分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新一代互動屏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是一種類似cookie的標簽,通過感應用戶的性別、年齡等信息,進而對廣告做出反應數據,是對廣告調研的一種輔助,因此并不存在安全方面的漏洞和問題。而關于感應支付,目前公司正在研究中。 上述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分眾投資之類的事是其資本運作,持中性看法。在那么多投資品類中,更看好娛樂發行相關的,畢竟跟其主業營銷相關性強一些。 專注于互聯網研究的心理管理學專家陳禹安則對記者表示,想要讓資本有更大的收獲,分眾去做這些戰略轉移的投資是很正常的事,投資娛樂圈和體育圈或許也能取得或大或小的成績,但幾乎不可能和原有的主營業務形成生態圈,現有的通過電梯帶來的受眾和用戶,是很難有辦法遷移到其他產業中去的。同時,也要看到,分眾投資文娛圈和體育圈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些領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且目前市場上,又有很多占據了先發優勢、累積優勢的強手,這方面的競爭可能是分眾不擅長的,所以,其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不容樂觀。
          分眾傳媒 回歸A股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1 |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网站 | 宅男噜噜69国产精品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不卡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