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7 00:01:27
自動化、數(shù)字化、電氣化、共享化/服務化(A. C.E.S.)是寶馬集團長期的發(fā)展方向,除展示新能源產品和服務,以及創(chuàng)新智能互聯(lián)體驗外,蕭紳博表示,寶馬正建立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目標是2025年擁有1億用戶。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叢剛 每經編輯 楊軍
每經記者 叢剛 每經編輯 楊軍
4月19日,寶馬集團攜五款全球首發(fā)車型亮相上海車展,包括全新BMW 5系Li、新BMW M4 CS等車型。此次,寶馬集團展現(xiàn)了BMW主品牌為核心,BMW M和BMW i為兩翼的清晰品牌戰(zhàn)略,寶馬摩托車產品和MINI車型的共同亮相,體現(xiàn)了寶馬集團在華的全方位、多維度產品布局。
去年,寶馬在華銷量首超50萬輛,同比增11.3%;今年一季度銷量達14.28萬輛,同比增12.4%。寶馬集團董事蕭紳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寶馬和MINI在華的表現(xiàn)滿意,對今年整體表現(xiàn)非常有信心。
自動化、數(shù)字化、電氣化、共享化/服務化(A. C.E.S.)是寶馬集團長期的發(fā)展方向,除展示新能源產品和服務,以及創(chuàng)新智能互聯(lián)體驗外,蕭紳博表示,寶馬正建立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目標是2025年擁有1億用戶。
寶馬的中國策
在全球市場,寶馬和奔馳及奧迪的競爭愈發(fā)激烈,尤其是奔馳品牌的強勢表現(xiàn)一度讓寶馬全球冠軍地位受威脅,也讓已在去年達到2800萬輛規(guī)模的中國市場顯得更加重要。而對于和奔馳的競爭關系,蕭紳博說,寶馬和奔馳的競爭一直是“你追我趕”,未來此狀況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如果從集團角度看,把奔馳smart算進來,把MINI也算進來,寶馬是領先的。
“中國對GDP的預期是6.5%,這個增量就相當于瑞典一個國家全部GDP,所以我們覺得汽車市場的增量也會非常大。”蕭紳博說,“中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汽車市場,這沒有什么可質疑。歐洲市場現(xiàn)在1400萬~1500萬輛的規(guī)模,美國大概1600萬~ 1700萬輛的規(guī)模,但中國正從2500萬到4000萬輛、甚至5000萬輛市場規(guī)模發(fā)展。所以中國市場現(xiàn)在是、未來也會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
根據寶馬在上海車展的展出可看到,寶馬著重強化了在大型豪華車、高性能汽車、豪華SAV及緊湊型豪華車等細分市場的競爭力。蕭紳博透露,在中國市場,未來2~3年會把寶馬整個產品不斷更新。
有分析指出,寶馬在品牌、銷量及利潤的要求正在加強,不僅出擊銷量規(guī)模快速提升的緊湊級細分市場,也正強勢推廣BMW M和BMW i品牌的影響力,希望在豪華車面向未來的競爭中占先機。
用“情感”牌圈定1億用戶?
從本次上海車展的情況來看,汽車產品和出行方式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眾多的新品牌和互聯(lián)網科技巨頭開始參與其中,并展示了自己頗具實力的產品和技術方向。作為傳統(tǒng)豪華車代表,寶馬正試圖改變自己曾經的“駕駛機器”產品標簽,開始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嘗試與消費者開啟新溝通方式。
蕭紳博表示,“情感,是寶馬集團所有品牌主張的核心。我們始終致力于為客戶提供能帶來情感共鳴的出行解決方案,通過基于智能互聯(lián)的個人數(shù)字化服務,為中國客戶提供出行體驗。”
今年3月,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曾宣布,到2025年寶馬用戶數(shù)量將突破1億。從目前的3000萬用戶到1億,寶馬正改變自己汽車制造商的定位,試圖用車載互聯(lián)和智能出行讓這個百年品牌變成未來出行的服務商。
據蕭紳博介紹,寶馬會建立起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停車更方便的ParkNow服務在網上可預定停車,寶馬的ChargeNow可讓用戶很快找到電動汽車充電點,還有通過DriveNow和ReachNow服務,為用戶提供了從A地到B地的便捷選項。
“上述幾方面,我們在全球擁有非常龐大的用戶群體。汽車本身是一部分,用車相關服務也是一部分,我們會通過方方面面建立起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達到1億用戶的目標。”蕭紳博如此解讀寶馬的1億用戶“小目標”。
此外,關于和互聯(lián)網科公司的分工和競爭問題,蕭紳博認為,一方面寶馬要建立自己的研發(fā)能力;另一方面,也愿意跟大科技公司合作,單靠一項不太夠。但誰會贏?汽車制造商學習科技會更快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