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4 20:35:4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關于養老金入市的話題,相信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了。之所以這個話題如此備受關注,一方面是投資者對其提振權益市場人氣充滿期待,另一方面無非就是關心養老金運作如何兼顧安全性和投資效益。
而說到投資效益,和其緊密相關的必然涉及到養老金的投資比例、投資范圍,特別是權益市場的投資安排更是成為討論的焦點。從基金投資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情況來看,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過低已是普遍現象。
那么,為什么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這么低?是否應該放松投資限制?要不要給受益人投資選擇的權利呢?在第8屆富國論壇上,富國基金養老金投資部總經理黃興是這么說的:
三大原因致權益投資比例過低
從美國市場200年來各類資產的統計可以看得到,股票市場的收益回報還是要遠高于債券市場的回報率,從2014年往前推這十年,我們國家的年化收益率也可以看到,股票市場的收益率還是要遠高于債券。
從這個角度來講,權益類資產絕對是一個養老金配置的重要資產,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權益資產投資比例過低的情況呢?
在黃興看來,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這么低,首先是因為權益類資產波動比較大,風險偏好比較低的產品勢必在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會很低;按年度的波動率來看它的波動,我們高達50%-60%,美國只有20%左右,像2004年到2014年這十年間,滬深300和標普500漲幅是一樣的,但波動的話,滬深300波動大很多。
“其次,投資目標短期化,在年金設立以后就會面臨著不斷有人退休,所以對理事會來講,他要保證每年甚至每個季度,最好是凈值曲線平穩上升,這樣有人在去領取養老金的時候,他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而有壓力,實際上它就違背了我們養老金是一個長期資金的性質。”
“第三,就是考核周期短等問題,現實中一年一考核,每年年初作為起點,年末作為終點來考核,甚至有的都是每個季度一考核。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是不利于我們整個投資管理收益的提高,我們可以看到,把全國社保基金和年金基金的投資收益比較來講,社保基金收益更高,因為它是著眼長期,它的大類資產配置跟我們年金的差異比較大。”
適當地給受益人足夠的選擇權
除了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過低,還有值得注意的是,當受益人參與了一個養老金計劃,是不能把握投資運營的這種權利和風險偏好,也沒法去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需要的產品。也就是說,受益人沒有選擇權。
對此,黃興則指出,長期看權益資產確實是養老金配置比較好的資產,適當地給受益人足夠的選擇權。假如有選擇的權利,那年輕人完全可以選擇配置權益占比較高的產品。美國年輕人他在選投資產品的時候,可能選配置80%甚至90%權益資產的產品,所以我認為也應該提高上限。
“國內現在的企業年金有一部分企業在嘗試,我們作為投管人也參與了這些養老金計劃,就是在計劃層面下選擇不同管理人,而不同管理人管理的組合,從風險偏好、風險收益特征來講是不一樣的。”
“我們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一個是激進的是30%,折中的是10%,還有一個就是純固收,受益人在這三類產品里面進行選擇,當然也可以不選擇,那就默認風險最低的產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照顧到不同人群的風險偏好。這樣的話能在至少一定程度上避免上面說的這些問題。”
另外,“就是擴大投資范圍,應該把其他的資產納入到投資范圍內。從養老金的配置來講,加入黃金的話可以降低我們整體的風險。房地產的風險比較低,收益也還比較高,當然還有新的金融工具如ABS等,還有衍生品,如國債期貨等。另外一個就是海外市場。”黃興進一步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