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6 17:55:5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牛小歐
每經記者 牛小歐 每經編輯 楊翼
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了解到,德國日前通過了允許汽車自動駕駛系統未來在特定條件下代替人類駕駛的法案,這是該國首部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
對此, 正在參加2017中國汽車論壇的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的特別代表慕容特(Thomas Meurers)在接受NBD汽車采訪時表示,“不少企業都表示在2020年實現自動駕駛,現在已是2017年。德國政府正是看到無人駕駛技術已日趨成熟,有很多車型開始具備此功能,必須要給新技術好的框架,這樣能使其健康成長。”
一直以來,對于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后的判罰都沒有明確界定,這使得自動駕駛成為“實驗室里的成熟技術”,到現實路況中,就充滿隱患。
此次德國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規范,被認為是自動駕駛走向“大眾化”的第一步。這部的法律規定:若發生在自動駕駛過程中(由于系統失靈釀成事故),則由汽車制造商承擔責任。所有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安裝類似飛機“黑匣子”的裝置,用于記錄相關系統運行、要求介入操控和人工駕駛等不同階段的詳細情況。
如果碰撞事故套用德國新法律,誰擔責?
在德國出臺自動駕駛汽車相關法律的背景下,我們來回顧一個觸目驚心的案例。
去年1月,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發生一起特斯拉追尾致死事故,一輛特斯拉轎車撞上一輛正在作業的道路清掃車,特斯拉轎車的司機高某不幸身亡。值得注意的是,事發當時司機高某并沒踩剎車,也沒有躲避。
對高某家屬提出的“自動輔助駕駛致死”說法,特斯拉的回應是“沒有證據表明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在事故發生時處于運行狀態”,“無論如何,Autopilot不是這一事故的‘原因’,因為該技術只是一種駕駛輔助系統,協助一名注意力集中的駕車者。”
假設此事故能夠適用德國新出臺的自動駕駛法律,又會有怎樣的結果?
對此,專門負責交通事故的律師紀瑞華向NBD汽車分析稱,德國新法案明確了此類事故的責任,在“黑匣子”輔助下,如查明事故發生在人工駕駛階段,相關責任則歸駕駛員;若發生在自動駕駛過程中(由于系統失靈或未識別障礙物釀成事故),則由汽車制造商承擔責任。
紀瑞華進一步指出,在此個案中,汽車制造商如無證據說明駕駛員有過錯,如果套用德國新出臺的法律,責任在制造商一方,這是典型的取證責任案例。
根據德國的新法律,當汽車高度自動或完全自動駕駛系統運作時,駕駛人可把方向盤和剎車控制交給汽車,但駕駛人必須坐在方向盤后,如自動駕駛系統出現意外,駕駛人要能及時介入并切換到人工駕駛模式。
而相對德國的新法規而言,美國的相關法規似乎更“偏袒”生廠商。
今年1月,美國相關部門發給特斯拉的一紙免責文書,主要針對此前發生的事故。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無證據表明去年5月發生在佛羅里達的特斯拉致死事故,是由自動駕駛系統所致”
美國的此舉被外界解讀為,是鼓勵企業在技術上采取更大膽的步驟,同時也在給消費者提醒,自動駕駛功能在目前階段不能百分百信任。
此外,德國的新法規要求“駕駛人必須坐在方向盤后”,而目前一些企業設計的產品則已經取消了駕駛員的“角色”。例如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曾表示,谷歌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車內無方向盤、油門或剎車,取代的是傳感器及軟件系統。
亟需法律規范的自動駕駛時代
放眼全球,自動駕駛領域已成為各方關注和投資的熱點,在獲得美國加州公路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證的公司名單中,除蘋果外還有29家公司,其中既有大眾、梅賽德斯-奔馳、福特、日產等傳統車企,也有谷歌、特斯拉、百度、優步等科技公司。
在此背景下,各國均在規劃和制定相關法律。英國已出臺法案,旨在自動駕駛汽車普及前,簡化保險流程;日本今年將放寬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純自動駕駛汽車路試。
我國目前雖未有相關自動駕駛法案出臺,但業界也在努力促成相關法律的落地。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分別提交了《加快自動駕駛立法的提案》和《關于審慎開放地圖精準測繪,降低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壁壘的提案》。
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向NBD汽車?表示,要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就要通過跟政府或有關機構持續探討,盡早解決法律上的問題或政策導向。
綜合來看,德國此次出臺自動駕駛法律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將帶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出臺相關法律,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每經記者梁薇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