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17-05-17 10:16:54
IPO常態化與發審趨嚴態勢是雙確立的。雖然新股發行常態化,但今年以來證監會審結首發企業未通過率近三成,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遠高于發審會否決率。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正是證監會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防“病從口入”,對擬IPO企業質量把控貫穿審核全流程,在審核環節的高度體現。
中證網訊 (記者 徐昭)中國證券報記者16日從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處獲悉,今年以來證監會審結首發企業未通過率近三成,2016年6月以來已有106家企業申請撤回并終止審查,且部分企業在現場檢查壓力和初審會提出問題后主動撤回,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遠高于發審會否決率。
業內人士認為,此前輿論對新股發行速度的關注焦點集中在發審會通過率方面,實際上,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才更能反映當前IPO審核態勢。在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理念的指導下,證監會堅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同時,發行審核把關方面絲毫沒有放松:為了整體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防“病從口入”,證監會對擬IPO企業質量的把控貫穿審核全流程,在IPO審核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體現。
實際否決率遠高于發審會否決率
去年四季度新股發行實現常態化以后,IPO審核從嚴態勢得到進一步確認。
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證監會今年共審結首發企業244家,核準178家,否決22家,主動撤回44家。其中,開展現場檢查過程中申請撤回11家;初審會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后申請撤回6家。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透露,以今年已審結家數244家為基數,審結通過率約為72.95%,未通過率(包括終止審查和否決)為27.05%。同時,2016年6月以來已有106家企業申請撤回并終止審查,且部分企業在現場檢查壓力和初審會提出問題后主動撤回,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遠高于發審會否決率。
“我們發現,在再審過程中,發行人和市場中介開始增強了謹慎意識,不再貿然向前推進IPO進程。”前述人士強調,一是更加重視對申報材料基礎信息以及申報質量真實性的核實,“以往4月份年報季后是申報高峰期,今年不像往年一樣蜂擁而至,也沒有出現過去先來掛個號、排個隊的現象”。
二是證監會加大了問責處罰力度后,相關中介機構更在乎自己的品牌和聲譽,畢竟資格人一旦被處罰,對其業務開展、持續發展影響較大。
三是綠色扶貧通道審核標準不會降低,任何貧困地區擬IPO企業,只要享受“即報即審、即審即發”政策的都要進行現場檢查,綠色通道只是優先審核,并不是標準降低。截至目前,已經有多家貧困地區企業知難而退,撤回申請。
重點關注虛假披露、業績操控行為
據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透露,在IPO審核過程中申請撤回企業存在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營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業績下滑顯著,這種情況占了多數;二是會計核算規范性方面存在問題,比如有粉飾業績行為,通過關聯交易或者調節利潤,導致業績不能真實地反應企業經營狀況。三是企業自身面臨個案訴訟等風險,也包括戰略調整、股權調整等潛在風險。
前述人士強調,證監會在IPO審核過程中關注重點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嚴防企業欺詐發行、虛假披露等“帶病過會”行為,同時,通過落實舉報、媒體質疑等方式來防范此類企業上市。二是嚴查業績操控行為,部分企業通過關聯交易、放寬信用政策、調整折舊、壞賬計提以及人為壓低員工薪酬、廣告費等企業必要支出費用的方式來調整企業利潤,粉飾業績,這種行為將是證監會審核的重點。
而在此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3月10日在介紹上半年IPO現場檢查工作安排時表示,今后證監會將對IPO企業實施常態化的現場檢查,督促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檢查對象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中抽簽抽中的企業;二是在標準不降、條件不減前提下享受即報即審、即審即發優惠政策的貧困地區企業;三是日常審核中認為有必要進行現場檢查的企業。
據了解,去年四季度,證監會對12家IPO企業進行了現場檢查,其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企業4家,日常審核發現重大疑點企業6家,貧困地區企業2家;今年3月,證監會啟動今年第一次現場檢查,對34家首發企業進行現場核查,其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企業14家,日常審核發現重大疑點企業11家,貧困地區企業9家。
新上市公司業績總體好于平均水平
此前,有部分新上市企業一季度業績數據出現波動,引發市場關注。事實上,今年一季度,新上市的182家公司業績總體好于所有A股公司平均水平。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處了解到,今年1月1日至年5月5日新上市企業一共182家,根據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報,2017年新上市公司業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總體好于整體A股公司水平,一季度業績增長的比例高于整體A股公司水平,業績下降的比例大幅低于整體A股公司水平。
具體來說,今年以來,新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公司有134家,占比73.63%;業績持平的公司有24家,占比13.19%;業績出現下滑公司24家,占比13.19%。而同期A股3214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則是,一季度公司業績增長的公司2085家,占比64.87%;業績持平的公司有238家,占比7.41%;業績出現下滑公司891家,占比27.72%。
“部分企業一季度業績下滑或波動較大,主要是季節性因素以及行業周期或整體下行趨勢影響,絕大多數已在招股說明書或公告中披露了季節性波動對業績的影響情況。”接近證監會人士強調,去年以來新上市的部分公司2017年一季報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行業或地區性因素導致的季節性虧損,發行人已在招股說明書中進行充分風險揭示。例如,一季報虧損金額較大的思特齊、尚品宅配、貝肯能源,主要原因為客戶通常在四季度對應用軟件進行集中驗收、家具行業一季度為銷售淡季和新疆一季度氣溫較低通常在三四月份才開工。
前述人士進一步補充道,但如果一季報業績同行業相比下滑明顯,將著重檢查監管,并視情節輕重依法采取相應措施。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根據現行制度,上市的審核屬于以非現場的合規性審核為主,以信息披露為本,并不以替投資者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為審核的重心。監管部門對新股發行的審核重在合規性審查,包括主體資格、運行規范性、是否符合財務與會計標準等方面。同時,要求發行人依規充分披露信息、揭示風險,并不對企業的價值進行判斷。考慮到企業業績受諸多因素影響,審核中也不會對出現業績波動的企業“一棍子打死”,而是會將季節、行業周期等影響因素納入綜合考慮,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