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09:49:52
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杉杉股份旗下富銀融資租賃(以下簡稱富銀)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
從2013年拿下開業第一單到走入香港資本市場,富銀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
來自羅蘭貝格的數據顯示,2008年之后,中國融資租賃業進入爆發式快速發展期,2008年-2014年,融資租賃注冊企業數量增長約41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7%。截至2016年,全行業注冊企業達到4508家。
在行業快車道之上,富銀也乘風起飛。2014-2016年,公司收益分別為5190萬、6961萬及7604萬,復合年增長率為21%;凈利潤兩年增長4倍。不到4年時間,富銀從幕后走到了臺前。
作為杉杉股份多元化布局的關鍵一環,穩健成長四年的富銀已經上市,與此同時,杉杉股份參股的網貸平臺杉易貸也開始嶄露頭角。
從農業供應鏈切入,再逐步拓展優質車貸資產,目前,杉易貸累計成交額超過15億,逾期率不到1%。盡管規模不大,但在權威第三方網貸評級中,杉易貸穩居前30。
富銀融資租賃CEO、杉易貸董事長李鵬表示,相對于成交規模,現階段打造一個合規平臺更具戰略意義,因為杉易貸最終要上市,不管在哪個國家上市公司都應該是合法的、規范的。
強監管之下行業生態變化
2015年時,P2P平臺成為資本熱捧的對象,上市公司聯姻P2P平臺的新聞頻頻出現。來自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2014和2015年,入股P2P網貸平臺的上市公司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2014年有29家上市公司入股網貸平臺,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62家。
有了上市公司的加持,網貸平臺能夠增強資金實力、品牌自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借力上市公司的產業鏈資源,拓展自身業務。而對上市公司而言,布局網貸,則能夠達到業務轉型,增強盈利能等目的。這是上市公司聯姻P2P網貸平臺背后的邏輯。
不過,上市公司對網貸平臺的熱情從2016年開始逐漸降溫。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2016年有20家上市公司入股網貸平臺,而2017年截至目前僅有1家。
與此同時,不斷有上市公司選擇退出這一領域。從2016年1月開始,益民集團、東方金鈺、高鴻股份、盛達礦業、天源迪科、新綸科技、冠城大通等數十家上市公司相繼退出P2P網貸平臺。此外,紅星美凱龍旗下P2P網貸平臺家金所2016年10月發布業務戰略轉型公告,雖然上市公司紅星美凱龍仍在,但家金所平臺退出P2P網貸行業。
合規是2016年網貸業的關鍵詞,各項監管政策相繼出臺,P2P平臺整改壓力劇增。而行業監管高壓,也是不少上市公司選擇退出的原因。
高鴻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是為開展相關業務外購的技術平臺,受行業監管政策影響,未來不準備再發展此方向,因此,希望盡快轉讓,以盤活資產。對于退出P2P網貸平臺,盛達礦業同樣稱,由于國家針對P2P行業陸續出臺監管政策,該行業發展空間受限,因而決定退出該項目。
資本實力壯大助力平臺發展
合規成為決定平臺存亡的關鍵,而在嚴監管下,有退出,更有堅守。
2016年,杉杉聯合原股東大舉增資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杉易貸。增資完成后,杉杉股份直接和間接持有杉易貸35.34%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杉易貸實繳資本達到1.011億元。進一步增強的資本實力為杉易貸在普惠金融的發展道路上更添助力。
2014年9月,杉易貸上線。通過深圳農批市場試點,杉易貸最先切入到農業供應鏈金融領域。杉易貸采取試點研發,產品成熟再復制的方式,獨創出了批貸、貨押貸等業務模式。
在農業領域立足之后,杉易貸優質資產項目進一步擴大到車貸。
2016年,杉易貸在東莞試點新車分期付項目,同時上海的車押貸,湖北等地的商用車分期業務也同步開始啟動。2016年11月28日,杉易貸第一個車貸項目上線。
在杉易貸官網,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項信息披露數據。截至目前,杉易貸已經安全運營2年零235天,累計成交超過15億,待收余額1.6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9.69%。
目前,杉易貸的投資項目主要有短期穩贏、杉農易貸、杉信易貸和杉誠易貸,項目滿足小額分散的監管要求,持有一天便可轉讓,且當天可轉讓成功,不用擔心流動性的問題。
自成立以來,杉易貸不發虛假標,不碰資金池,不盲目追求市場規模。目前,無論是農業供應鏈項目,還是車貸,杉易貸的資產都嚴格滿足公司“零風險”的目標要求,同時符合監管小額分散限額規定。
2016年,隨著網貸行業風險頻發,最嚴監管政策相繼出臺,一時間P2P迎來關門歇業潮。因信息披露充分及時,平臺業務規范,杉易貸的整改壓力大大減輕。2017年初,杉易貸相繼獲得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三級證書、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等資質。
2017年3月25日,杉易貸加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4月10日,杉易貸與新網銀行簽署資金存管協議,在合規發展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在權威的第三方評級中,杉易貸常年穩居全國前30。
接下來,杉易貸會以科技金融為發展目標,繼續發力。李鵬表示,科技金融是一條漫長之路,建立大數據系統和大數據共享,不是哪一家平臺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加強同業合作,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運用也有待技術的成熟和普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