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30 21:13: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肖鴻月
券商轉型,是時代洪流中一股激蕩的大潮。一個個券商人是大潮中的水珠,他們將自己的人生點滴融入其中,一路奔流向前。
——題記
都說70、80和90三個年代,擁有多樣且差異化的視野。已過而立之年的券商,“金融民工們”都在忙碌地討著自己的小生活。
端起咖啡,坐在角落里,閑聊他們的生活片段,你會發現生活場景不同,但他們卻有著相同的憂慮和哀愁。
70后:入行二十年最焦灼的時代
R先生,70后,任職于北京某大型券商總部,入行二十年,目前為中層。
他溫文爾雅,典型的金融精英。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9年“5·19”行情,2001年科技股泡沫破裂,2006~2007年“股改”催生的大行情,2015年大跌,二十年的每一個牛熊輪回,他都在。
“三十歲的人,是而立之年,正有許多的憧憬。但對于三十歲的券商行業,則是遭遇了中年危機。”
前面三十年,券商光是靠經紀業務、牌照,就可以活得很好。雖然有牛市熊市,也有少數虧損的年頭,但資產證券化大發展的時代,券商平均利潤率是高于其他行業。
但如今,靠經紀業務“輸血”難以為繼。這幾年,每一家券商都在說改革,都在摸索著前進,也都在參考海外市場的經驗。然而監管環境趨嚴,許多事情想做,又有不少限制。
券商,就像是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人,過去有著很好的積累。但時代不斷在變化,四十歲若是不跟上時代,那么就早早被淘汰。若想要跟著時代,不但要有大局觀,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這是我入行二十年來,壓力最大的時候,必須要學習很多新知識。轉型,讓我不會早早進入退休模式。”
80后:現在不變或以后沒時間變
L先生,80后,在北京某券商互聯網金融部任職。
他曾在媒體混跡八年,2015年中大跌前,偶然的機遇來到券商。多年相對自由的環境,讓他的西裝穿在身上仍透出休閑味。
作為剛入行便遭遇大跌的人,他說,“那種哀鴻遍野的感覺,終生難忘;但大跌,同時也是券商行業大刀闊斧改革的一個契機。”
過去券商曾經是經紀業務為天。有最低傭金線,基本就有一個護城河。但是現在,他看到的,是每個部門都在改革。營業部在改,投行在改,資管在改。每個人都懷著希望,每個人也感到焦灼。
他在的互聯網金融部,算是最緊跟時代潮流。但正如摩爾定律一樣,在這個部門越久,感受到的變化和壓力越大。每個券商都在搞互聯網金融,很多業務也雷同,必須要創新、求變。現在不變,或者今后,也沒有太多時間給你變。
每家券商都知道,行業正處在重大變革時期。海外券商早已告別了同質化競爭,每家各有特色;而現在國內券商還在處于大體同質化時代。現在券商業務鏈條日趨多元化,這是未來形成特色券商的基礎。但行業格局如何演變?“至少如我所知,大部分人的心中,現在不可能有定論。”
“我還在負責公司微信公眾號運營,這也是和以往年代不同的品宣方式。如果連續出現兩次頭條點擊沒到10萬+,我半夜就會醒過來琢磨,下次到底要怎么做。”
行業轉型中,每家公司的戰略大方向會因此改變,而每個人工作的細節,也會因此出現變化。“我現在三十出頭,正是最好的年紀。我希望能夠見證這個行業的變化,這種經歷我相信會是人生財富。”
90后:轉型第一線壓力最大
Z小姐,90后,供職于某券商營業部。
她從一所財經大學金融系本科畢業三年,青春活力中還帶有一絲校園氣。作為職場和券商行業真正的新人,她進入行業中就遭遇了改革壓力。
“這兩年,營業部轉型壓力很大,對于新進入員工來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堅持是非常困難的事。”
這是非常現實的。現在傭金已經很低,做財富管理是每個券商發展的方向。無論是新增開戶,還是理財產品銷售,包括新業務的推廣等,上面的任務都非常重。新人由于沒有人脈資源積累,完成任務更加困難。
經紀業務是一個面向客戶的窗口,轉型之下,首先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要自己專業知識過硬,才能在客戶那里有說服力。
“現在和我畢業后進券商的許多伙伴,都已經跳槽或者轉行。因為碰到熊市和轉型兩大因素夾擊,收入根本是勉強糊口。就我而言,如果沒有經歷一次牛熊周期,就離開證券行業,會是一種遺憾。我也很想看到,券商的未來到底將是什么樣子。所以我選擇堅持,但是我還自己在淘寶上做了點生意,否則的話,在大城市很難生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