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7 23:31:3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今年2月,港股華耐控股(01020,HK)以每股0.3港元向不少于6名承配人配售5.956億股新股,素有“國內創投教父”之稱的賽伯樂控股集團董事長朱敏以1億元成為主要股東。
近日,華耐控股正式更名為賽伯樂國際控股,這位資本大佬的商業版圖也浮出水面。
賽伯樂擬布局互聯網教育
雞年春節剛過,華耐控股就發布公告,按每股0.3港元向不少于6名承配人完成配售5.956億股新股,其中3.89億股增發予朱敏,占經擴大后已發行股本總數的約10.29%。交易完成后,朱敏以約合1億元人民幣的成本成為華耐控股的最大單一股東。
5月25日,華耐控股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賽伯樂國際控股”,一周后朱敏就帶著他的團隊開始在資本市場行動了。
5月31日,賽伯樂國際控股發布公告,可能收購朱敏全資持有的教育項目,目標公司主要向幼兒園、小學生及中學生提供教育服務。該公告未披露交易作價,僅表示可能收購事項的代價須進一步磋商后,于訂立正式協議時厘定。
盡管被稱為“創投教父”,今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朱敏在國內的知名度遠不及熊曉鴿、王守仁等后輩。朱敏表示,1984年他被公派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工程經濟系統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微軟公司任職。上世紀90年代,他創辦了WebEx,后者在2007年被思科以32億美元收購。2005年,朱敏回國創辦賽伯樂投資集團,迄今為止已投資了掛號網、豬八戒、連連科技、紅孩子等創業公司。
對于賽伯樂國際控股“借殼”后的動作,朱敏表示,一方面會參考硅谷銀行“投貸聯動”的模式與多方合作;另一方面則是涉足互聯網+教育產業。
賽伯樂聯席行政總裁兼董事高翔表示,雖然目前國內有許多從事在線教育的公司,但盈利模式并不清晰,賽伯樂希望將大數據、教育云等科技要素引入教育產業,打造教育基礎運營能力提升平臺、教育國際化平臺和網絡化平臺。
對此,曾在國內一家在線教育創投平臺擔任市場部經理的王凡(化名)表示,2014年開始,在線教育進入爆發期,但近三年成立的在線教育公司普遍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一些大平臺還在積累用戶規模未能產生實際效益。“以K12的模式來看,大部分公司業務相似,同質化競爭慘烈,都在靠爭奪用戶和資源保證生存下來。相對來說,職業教育比K12的商業模式要清晰一些。”
商業模式仍不成熟
2015年,上市僅一年多的全通教育(300359)股價一路飆升,一度成為A股第一高價股,這家在線教育創業公司的崛起也吸引了不少熱錢涌入互聯網教育行業,細分領域中,K12最受投資人青睞。
王凡表示,從2014年開始,市場出現了許多在線教育公司,商業模式相差不大,基本上都是通過將學習資源互聯網化,進而延伸到大數據指導學習,“現在大多數做K12業務的公司都有這樣的軟件,競爭比較激烈”。
王凡指出,目前在線教育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像全通教育、科大訊飛(002230)等面對學校的B端軟件;另一類是類似于學霸君等面對學生的C端軟件。綜合來看,B端軟件主攻教育市場,拼用戶資源和補貼力度,C端軟件就是學習資源的競爭,不同平臺的商業模式差別不大。“中國的教育制度比較特殊,壁壘較高,這也決定了業務發展處于不完全市場化的狀態,行政主管部門和校方占主動權。現在,由于平臺沒有找到順暢的收費模式和信任基礎,只能通過補貼老師和學生來維持運營,進退兩難。”
經過三年的摸索,蜂擁出現的在線教育機構和平臺仍未出現成熟的商業模式,盈利者更是寥寥,許多仍是靠融資燒錢來維持。現在,王凡已經跳槽去了一家國內知名的在線教育公司,他說剛開始大家都以為在線教育賺錢,不管懂不懂教育行業都扎堆進來,魚龍混雜。過去三年的行業洗牌已經讓不少一線的市場推廣人員轉型,尤其是原來沒有傳統教育經驗的從業者基本退出了行業。邢帥教育創始人邢帥也曾公開表示,現在只想做好用戶服務,暫不考慮盈利。
對于在線教育的盈利困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資本垂青加速了培訓機構的擴張步伐,但快速擴張的后遺癥便是當資本涌入后,并沒有看到所期望的收益,之后如若資本撤退,行業可能傷亡大片,“想做這個行業,必須做好長期經營的打算。實際上,培訓教育行業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樣暴利、快速賺錢的行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