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3 16:33:09
每經記者 袁園
6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匯友建工相互)已經拿到保監會的開業批文,并開始為開業做準備。作為首批吃“螃蟹的人”,匯友建工相互的獲批標志著首批三家相互保險社均已拿到牌照。
保監會資料顯示,匯友建工相互由長安責任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要發起會員,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592家企業和自然人作為一般發起會員共同籌建,初始運營資金1億元人民幣。注冊地北京市,擬任董事長閻波,擬任總經理劉昆。
“匯友建工相互雖然還未對外披露太多信息,但從其發起人的信息來看,其專注的肯定是建筑領域及其細分市場,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產業鏈。”某相互保險領域資深人士在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
首批三家相互保險社均已拿到牌照
據了解,首批三家相互保險社中,其他兩家是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和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分別已于2月和5月拿到牌照并相繼開業,專注的業務也是跟發起人相關,形成了一財一壽相互呼應的格局。
“從這三家批籌開始,就標志著相互保險這一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數百年歷史、占主流地位的保險組織形式在中國落地生根,為中國保險市場注入新鮮血液,我國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建設邁出全新步伐。”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發展相互保險組織,使其成為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合理必要補充,可以突破保險業現有商業模式的局限,改變我國保險市場組織形式單一、保險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的現狀,促進保險市場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增強保險市場的發展活力,為豐富完善保險市場體系增添新的力量。
此外,相對于股份保險公司,相互保險組織不存在股東,也就消滅了股東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同時,投保人本身作為保險組織的所有者,也降低了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因此,在商業保險因收益-成本權衡而不愿進入或覆蓋的領域,相互保險可以發揮最大的功能。
10年后市場空間有望達到7600億
“保險回歸保障功能,堅持在保險服務創新上下功夫、做文章,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強大內拉力。”上述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監會順應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主導引入的相互保險,早于股份制保險,是保險業的起源形態,更加接近保障本質,其模式一直保持著自愿聯合、相互扶助、共擔風險的核心內涵,具有靈活、高效、性價比高等特點。更重要的是,相互保險因其特有的組織模式設計,使其較少有風險保障這一核心使命之外的沖動,這些都使得相互保險更加聚焦于“保險姓保”。
有機構預估,10年后中國相互保險市場份額有望達到10%,市場空間達到7600億元左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