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7 00:01:50
每經編輯 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茂敦
4月以來市場流動性持續收緊的狀況近期終于出現緩和跡象,自6月21日至今,隔夜Shibor已實現17.2點的降幅,6月26日報2.7170%。7天期,以及1個月期以上的Shibor近日也均連續回調。
并非僅止于此,6月26日收盤,銀行間1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報2.6558%,較上一交易日跌14.97點,7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報2.7620%,較上一交易日降31.47點。
這一情形也反映在香港資金市場上。6月26日,香港人民幣隔夜Hibor報1.15142%,較上一交易日降16.575點。
值得注意的是,6月23日、26日連續兩個工作日,央行均未展開公開市場操作。央行表示,臨近月末財政支出力度加大,對沖央行逆回購到期后銀行體系流動性處于較高水平。
貨幣政策工具與監管工具正在合流
數據表明,5月金融市場流行性相對收緊。央行近期發布的5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顯示,該月貨幣市場成交共計54.5萬億元,同比下降14.7%,環比上漲 9.9%。其中,質押式回購成交46.8萬億元,同比下降8.5%,環比上漲12.3%;同業拆借成交 5.6 萬億元,同比下降43.6%,環比下降8.6%。
5月份,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88%,較上月上行23個基點;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 2.92%,較上月上行 13 個基點。
5月末,M2余額160.14萬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個和2.2個百分點。
隨著強監管深入,近期貨幣政策配合得更加緊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僅6月13日~6月16日共4個交易日,央行連續向市場凈投放共計4100億元。
在上周舉行的“金融街88號”論壇第二次研討會上,光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吳富林分析,中國金融監管目前呈現出綜合化趨勢,并在寬與嚴之間尋找平衡點,貨幣政策工具與監管工具正在合流。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則撰文指出,從我國政策層面來看,本周財政部隨買做市、推動短端利率下行,央行維穩流動性的態度明確,政策層不再依賴于“緊貨幣”來推動金融去杠桿,貨幣政策邊際放松。“臨近季末,市場短端資金持續寬松,符合我們對于央行貨幣政策態度邊際變化的預測,這對市場而言多少有些意外之喜。”
貨幣政策面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
雖然近期一系列現象顯示流動性好轉,華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監管層的強監管并沒有轉向,這意味著未來流動性依然偏緊。而且美聯儲今年將會開啟縮表,甚至還會再加息一次,這可能會縮窄中美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的率差,在此情形下,中國央行可能會被動收緊,國內流動性或將繼續承壓。
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第九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上指出,“去杠桿首先是穩杠桿,要讓杠桿的增速降下來。現在看來,已有初步的結果。5月M2同比增長9.6%。從中能看出進一步穩杠桿態勢。”
易剛強調,中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并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說,我們面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特別要處理好杠桿率方面的潛在風險。”
莫尼塔研究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直指,本輪金融監管的力度和持續性不宜低估。預計在看到同業業務明顯放緩之前,強監管不會輕易松手。
吳福林指出,新的金融技術在監管中不斷運用,當前的金融業正處于周期性回調階段。
針對當前金融形勢,吳福林指出,除了去杠桿、穩杠桿,還要轉杠桿,重新找杠桿的支點。
工行原行長楊凱生發表最新文章指出,不管怎樣,大而化之地把這些監管措施全部解讀成是為了去金融杠桿是不準確的,市場參與者把這些監管要求統統理解成是要進一步去金融杠桿也是沒必要的。
楊凱生認為,當前監管力度的加強,根本目的是為了在集中整治亂象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更健康的金融體系,營造一個更規范的交易秩序,給廣大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提供一個更公平、更透明、更有效的市場環境。這不是去金融杠桿幾個字所能概括了的。因此,對有關誤解應該加以澄清,否則很容易引發市場的過度反應。而流動性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其他類型的風險更取決于市場預期等心理因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