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5 07:21:52
晴天借車,雨天借傘。
共享單車火了之后,一大批創業者蜂擁而上,尋著相似的套路,追趕共享經濟的風口,其中,共享雨傘成了諸多項目中最具爭議的一個。
和共享單車類似,共享雨傘通過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然后進行身份認證、交押金、充值等步驟,就能得到一個密碼,輸入后就能將雨傘打開。
不過,由于多采用器械鎖的形式,密碼可以重復使用,共享雨傘也遇到了共享單車相似的問題,大量的雨傘被破壞、私占。根據媒體的報道,在桂林、東莞、南昌等多地甚至出現數萬把共享雨傘在短時間內全部“消失”的情況。
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大量雨傘丟失,和共享單車企業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不同,共享e傘的負責人趙書平卻表示:“我們現在已經在上海、廣州、深圳、南昌等11個城市投放了共享雨傘,每個城市幾乎都出現了“一傘難覓”的現象,但這是正常的。我們的初衷就是藏傘于民,主張市民把傘帶回家。”
所謂的“藏傘于民”究竟是怎么回事?共享雨傘前景如何?真的如網友所說得是在做慈善嗎?
“共享”變“私享”,企業淡定
有不少網友認為,帶著“共享”頭銜的物品,都會考驗一個城市居民素質,因為確實有一小部分市民,會喜歡將“共享”變為“占為己有”,這一點在共享雨傘上可謂體現的淋漓極致。
據《勞動報》報道,6月初,OTO共享雨傘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費、不設密碼的“三無”雨傘,結果雨傘全部遺失。6月中旬,又是100把,結果遺失率再次接近“百分百”。
▲圖片來源:網友@縞山琉水
據桂林晚報報道,共享e傘于6月16日正式登陸桂林,首批投放量達到2萬把。不過僅僅半個月,剛露了一個小臉,共享雨傘就陷入了無傘可借的尷尬。
“可能大家逐漸了解其中門道,紛紛將雨傘帶回家了。”市民高先生表示,共享雨傘只要使用一次,記住密碼后,就可以帶回家永久使用了。“當共享雨傘出現時,我還跟同事開玩笑說,趕緊將傘帶回家,不然后面就沒傘了,果不其然,現在街頭一把雨傘也不見了。”
據江南都市報報道,6月15日投放了3萬把共享雨傘的南昌,到7月3日全城已經“一傘難覓”。
共享雨傘變“私享”,網友憤憤不平,但共享雨傘企業卻顯得很平靜。
趙書平表示,他們進駐的每個城市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雨傘投放體量還不夠大,才造成無法共享的局面。當雨傘像共享單車一樣全城鋪開時,估計就不會遇到無法共享這樣的問題了。
他表示,共享經濟出現后,正如共享單車的投放,許多人也面臨不能讓共享單車變“私享”的道德包袱,而在共享雨傘上,投放方是歡迎市民和商家將傘帶回家或店鋪中的,供家人和顧客使用,“私享的狀況是短暫存在的,不需要有道德包袱”。
已有城市盈利,未來等BAT接盤?
雨傘被私占,企業卻一反常態的淡定,不少網友質疑這是企業盈利的一種手段。
在評論“南昌3萬把共享雨傘難覓蹤跡”時,網友@逆行的行者表示:“押金19元,成本9.9,瞬間賣了3萬把雨傘!賺大了!”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網友提到的共享雨傘是共享e傘。據了解,共享e傘押金19元,最少充值9元便可以自由借傘,價格為0.5元/半小時。不過,由于押金和充值金額都可以退,這就意味著,市民最少只要花費0.5元,記住密碼后就可以永久使用這把雨傘了,而根據共享e傘創始人介紹,一把傘的制作成本和運營成本加起來超過90元。
因此,網友這樣的說法并不能成立。
那么,共享雨傘企業到底怎么贏利呢?
“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表示,雨傘相較于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
▲圖片來源:微博@OTO共享雨傘
趙書平說,共享雨傘的收入來源包括押金和充值金額,可以進行二次理財。此外,目前共享e傘是需要下載客戶端使用的,未來還可以利用傘面、APP客戶端投放廣告,當注冊人數達到一定量,還可再進行其他商業項目運作。
同時,趙書平表示,“在投放的11個城市中投放最早的廣州、深圳、福州已開始盈利。”
知名IT評論人磐石之心認為,押金是這些共享經濟企業看中的盈利點之一,“押金帶來的巨大資金沉淀,讓他們不擔心物品損毀、不還等問題。比如共享單車,只要一輛單車有5個人繳納押金,就夠了買車的成本。然后再把這些長期沉淀的押金用作理財,即可獲得盈利。至于共享物品使用的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這些項目的發展模式非常相似,都是尋找最后的“接盤”者。先是一批天使投資人入局,接著期待BAT等巨頭進入接盤。這些項目的發展模式也很類似,都是先瘋狂燒錢培養用戶習慣,搶占市場,最后利用資本的力量迅速實現壟斷或者寡頭壟斷。
根據鉛筆道的統計,共享雨傘現有10余個玩家,只有5家獲得過融資,且均為天使輪。相比于共享單車及共享充電寶的熱情追捧,資本對于共享雨傘相對冷靜。
不過,共享雨傘的大幅擴張仍在繼續,趙書平表示,他們的前期目標是全國投放200萬把,爭取注冊人數500萬人次。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江南都市報、桂林晚報、北京青年報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