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7-07-05 11:30:33
曾經輝煌的封閉式基金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今日,基金久嘉終止上市,市場上的傳統封閉式基金還剩下最后一只――基金銀豐,它也將于8月份到期。
至此,當初承擔穩定市場、堅持長期價值投資這一歷史使命的傳統封閉式基金,正式進入謝幕倒計時。
最后的博弈
最新公告顯示,基金久嘉于7月5日終止上市。自終止上市之日起,基金名稱變更為長城久嘉創新成長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集中申購期不超過三個月,期間不開放贖回。
2002年7月1日,基金久嘉宣布公開募集,同年7月5日正式成立,開始封閉運作,到今年7月5日終止上市,整整15年,其終于完成了傳統封基的歷史使命。
在漫長的15年中,它為投資者創造了長期穩定的收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基金久嘉每份累計凈值達到4.026元。在此過程中,該基金一共進行了8次分紅,平均每份累計分紅約3.03元,總計為投資者兌現了約60億元的分紅收益。若投資者選擇分紅再投資,總體收益率還將更高。同期,上證指數漲幅只有85.63%。
與其他封基一樣,基金久嘉也走到了盡頭,而在其最后時刻,封基的折價效應仍被各路資金關注。
盤面顯示,7月3日、7月4日,資金對基金久嘉的博弈明顯加劇。第一天,基金久嘉在資金追捧下大漲1.05%,折價率進一步縮小。第二天,在折價優勢減弱的背景下,早盤平開后窄幅整理,午后走低,最終報收于0.962元,與第一天的收盤價相差無幾。與此同時,成交金額持續放大,最后兩天分別飆升至5513萬元和7360萬元,而此前基本維持在2000萬元上下。
“轉開死”事出有因
基金久嘉退出市場后,僅存的一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銀豐也將于今年8月到期。記者了解到,基金銀豐的管理人將在7月13日上午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關于基金轉型的相關事宜。屆時,基金銀豐的轉型將為傳統封基畫上句號。
在我國基金發展史上,傳統封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98年3月27日,基金開元、基金金泰設立,成為國內最先發展的基金種類。但是,由于長期折價、贖回不便等缺點制約了產品發展,自2002年以后就沒有新設封基。而隨著開放式基金后來居上,已經到期的封基紛紛轉型,剩余的封基漸漸成為市場上的稀缺品種。
當然,有弊也會有利。從歷史數據來看,大多數封基在封閉期的收益率都較為可觀,部分績優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甚至達到20%以上,業績堪比巴菲特等國際知名投資者。不過,一旦“封轉開”后,基金業績往往大不如以前,從“牛基”變為“熊基”。曾有基金研究中心指出,80%的“封轉開”基金并未延續其封閉運作時的業績優勢,個別產品甚至出現負收益。
在滬上一位基金研究員看來,雖然基金經理變動、市場大環境均是影響封基業績的主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封閉式運作優勢的消失。他指出,封閉式基金相對于開放式基金最大的優勢是規模穩定,“封轉開”后優勢不復存在,基金規模大幅變動對基金經理的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少基金已開始借鑒封基的優勢,將定期開放與封閉運作相結合,使得基金在兼顧流動性的同時讓規模更加穩定。還有基金公司拉長基金經理的考核期,更注重長期業績。
雖然封閉式基金時代即將過去,但長線投資、價值投資依然會在基金發展的道路上占有一席之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