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5 23:47:5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曾艷艷
如何讓老人們安享晚年?這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話題。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工作。7月5號,保監會就《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意見》出臺的背景、意義以及內容亮點等進行解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在會上表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涉及到多個部委,各方形成統一認識需要一個反復溝通協調的過程。目前,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試點方案已基本成型。
《意見》有四大利好
“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對于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就業形態新變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以及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袁序成介紹說,這些利好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闡釋。
首先,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2016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7%。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能夠提高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使老年人“有閑有錢”,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就穩定了,對年輕在職人員的壓力也會減輕。
其次,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養老金是長期資金,保險機構是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特別適合將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積聚的規模大、穩定性強的長期資金,通過保險機構的股權計劃、債權計劃等方式,投資于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及民生工程建設,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為資本市場帶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有利于促進金融市場穩定。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是以銀行業占據絕對主導,金融業總資產大約是272萬億,銀行業總資產232萬億,銀行業總資產占比達到85%,結構失衡。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快速壯大保險業資產實力,有利于優化改善我國的金融市場結構。
第四,有利于培養人們商業養老保險意識,從年輕時就要為未來的養老等做出財務安排。商業養老保險是契約式合同,帶有半強制儲蓄性質,且可與基本養老保險在資金積累、領取方式等方面形成互補,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導致養老金缺口不斷增加的大前提下,盡早通過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為未來做出財務安排,可大大減輕國家在養老支出等方面的壓力。
據悉,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國家層面)、企業/職業年金(企業層面)屬于第一和第二支柱,目前已經實現了市場化投資運作,商業養老保險(個人層面)作為第三支柱在政策的推動下也將啟動市場化之旅。分析人士認為,在老齡人口占比逐漸提升和撫養比逐年下降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明確要求,要在2017年底前啟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作為這項保險項目的監管方和落實者,保監會的下一步動作受到了業內的關注。在發布會上,袁序成也對保監會在這方面的工作部署也做了詳細介紹。
袁序成坦言,作為新鮮事物,稅延型養老保險并非外界以為那么容易,征稅方式、產品設計、社會認可程度和購買意愿等都需要不斷地衡量。
“關于目前的進展情況,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從研究論證到落地實踐需要一定時間,在政策研究和制度設計過程中,需要采取既積極又審慎的態度。”袁序成還透露,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涉及到多個部委,各方形成統一認識需要一個反復溝通協調的過程。目前,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試點方案已基本成型。
“近年來,保險業積極開展稅延保險試點的配套準備工作,包括在產品設計、制度制定、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和準備工作。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產品示范條款、稅延保險制度框架、稅延保險信息平臺建設也基本就緒,能夠確保試點政策出臺后在較短的時間內落地實施”,袁序成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