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6 01:07:0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文多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文多
對“LePar超級合伙人”(樂視線下零售店經銷商)來說,如果用一個詞語描述樂視智能電視目前狀況的看法,那應該是——“不甘心”。
2016年9月前,每年樂視智能電視在一個區域賣幾千萬元不成問題——這是某省樂視電視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描述的過往。良好的銷售,也幫助樂視智能電視被視為樂視上市公司體系的優質資產。
然而,在2016年9月之后,由于樂視整體不斷被曝出資金危機,樂視智能電視在上游遭遇了采購放緩、部分代工廠退出的情況。而這些問題傳導到下游時,樂視智能電視的幾位經銷商開始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當下的生意——“賠錢甩賣”。
在他們口中,自己面臨著庫存積壓、大尺寸電視缺貨、優質版權片源銳減、返利資金被套牢、管理層不穩等一系列問題。
經銷商的擔憂:“過完年20多家關店”
某省的“LePar超級合伙人”(即樂視電視線下零售經銷商)崔劍(化名),最近接到很多下層經銷商的電話,無一例外的是詢問樂視“這次能否挺過去”,還要不要續下一年的門店房租。“每天很慌,過完年下面有20多家關店,最近還會更多,都快堅持不下去了。”崔劍稱。
2014年8月,樂視開啟了“LePar超級合伙人”計劃,崔劍簽下某省的總經銷商,成為這第一批超級合伙人。樂視曾對外表示,截至2016年9月底,其已在全國鋪設了近10000家生態體驗店。崔劍介紹,從2015年到2016年9月,情況都比較穩定,除了賣電視、手機,還賣樂視周邊配件、自行車、廣告和紅酒,幾乎是綜合型店。每年僅電視銷售額在七八千萬元不成問題,“單月就能賣兩三萬臺”。
崔劍在當地有4家線下體驗店,最大的一家在市中心,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樂視電視能起來,全靠線下經銷商,線下零售店最多的時候有一萬多家,幾乎是一夜之間開起來的。區別于傳統經銷商,樂視用互聯網模式讓商家與樂視直接簽約,避免層層剝削利益,短平快方式讓很多人看好樂視模式和產品。”
樂視給渠道零售系統的加盟商戶畫了一個足夠大的餅。2015年,時任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銷售副總裁的張志偉宣布,在與樂視合作期間,LePar有機會獲得樂視相應金額的股權認購權利。未來3年,樂視控股公司將與LePar分享5%的股權。而根據目前樂視控股公司的規劃,預計在2022年,全部LePar所能分享的股票價值將達到850億元。
然而如今情況驟變,在2016年10月以后,樂視電視出現了幾個月以上的缺貨情況。“2015年的時候,電視基本上都是現貨,3~5天到貨,到2016年10月,連續幾個月出現大范圍缺貨。”崔劍稱:“供貨貨款延長到2~3月,時間周期一長,資金成本就提高了,一年就轉四五圈,生意根本沒辦法做。下面代理商房租成本高,有20%以上都關店了。”
不僅如此,樂視電視對影視版權的購買也出現疲軟。“從2016年年初起,top10片源就都拿不到了,沒什么獨播,也影響電視銷量,互聯網電視就是看內容的。”崔劍開始和其他經銷商越發感到力不從心。
另外一省的經銷商趙楠(化名)透露,其近半年都處于虧損狀態。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下面很多經銷商都反映,樂視電視同比銷量能下降50%。而且自樂視手機售后停止后,就不再賣手機,因此消費者都怕今后沒保障了,還有一小部分看到負面新聞,害怕以后電視售后出問題,或者會員內容版權方面出問題。
很顯然,目前樂視面臨著線下渠道的信任大考。
對現狀的不甘:產品好但上層不穩定
對于上述情況,崔劍認為沒錢是主要原因。在他看來,樂視電視產品銷售之前一直不錯,而且有充足的現金流。問題出在采購屏幕能力變差了——在屏幕漲價時沒統籌好,沒存量導致后續斷貨。此外,在看過諸多報道后,他們有點擔心自己的錢是被其他業務挪用了。
崔劍的猜測可能不僅僅來自報道。“每個經銷售都有幾百萬的返利在樂視手上,家電行業的潛規則,就是你70塊錢進貨,你要打100塊錢,之后再返給你。我們經常在群里討論,樂視應該欠線下經銷商3個多億的返利。”崔劍稱。
除了他所稱的返利問題,崔劍還稱,由于上層架構不穩定,政策說變就變,包括地區管理層,三個月五個月換一批人,欠一堆費用就跑了,留下一堆問題,現在他們合同過期,幾百萬元資金套牢。他還特別提到,自己與樂視方面的經銷商合同已經過期超過半年。
據公開信息,樂視超級電視的累積銷量已近900萬臺,樂視致新總裁梁軍此前對媒體表示,2017年是樂視超級電視三年規劃的第一年,樂視致新的業務將要開始盈利,預計樂視致新非硬件大屏運營收入目標為200億元。
可以說,樂視電視在內部和外部都有著很高的期待,“如果沒有這些不穩定的狀態,到2018年樂視電視進入前三是不成問題的。”趙楠和其他經銷商一樣惋惜。
他們認為,樂視電視產品、思路,都對電視行業有著顛覆性,但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一系列問題,讓他們不得不處于觀望狀態。
整個細分行業低迷:拖垮經銷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對于去年的熱銷,不容樂觀的一個苗頭是,今年的互聯網電視市場開局遇冷。中怡康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線上市場中互聯網品牌份額有部分回落,市場零售量同比也出現下滑。
針對此情況,多位業內人士分析,上游面板漲價在加劇互聯網電視寒冬的出現。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更是直言,“今年是互聯網電視品牌的轉折年,過去的高增長時代是一去不復返。”
趙楠也談道:“7~9月是對互聯網電視的嚴峻考驗,今年年底Q4看下數據情況,如果真的沒起來,2018年初,就會迎來大面積的關店潮,因為最賺錢的時候都不賺錢,就沒得玩了,現在都在賠錢甩賣,為了換現金出來,庫存滯壓嚴重,結果市場價格越拉越低。”
而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月前,樂視致新還宣布2017年樂視致新的銷量目標為:“大屏智能終端硬件銷量保700萬,爭800萬臺”。當時,互聯網分析人士王利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以低價作為競爭手段的互聯網電視將不再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行業大環境的變化也預示著樂視電視面臨著風險。
而從2017年的銷售目標來看,樂視致新至少要穩定與現有代工廠商之間的關系。據悉,此前公開信息顯示,樂視電視的代工廠有五家:冠捷、富士康、毅昌、TCL、中強,它們正在同步為樂視供貨。
其中,據《證券時報》報道,冠捷是樂視電視最大的代工廠,出貨量占樂視銷售量的近50%,僅青島冠捷代工廠在冠捷為樂視代工的電視出貨量中就占據七成。而就在7月5日,據人民網報道,富士康關聯公司深圳冠鼎已經退出了樂視致新的股東序列,富士康也不再為樂視電視代工。
上游關系的不確定下,下游也面臨著挑戰。由于銷量和資金的雙重壓力,樂視電視線上線下的不同價格,已被經銷商稱為“不可原諒之事”。
崔劍介紹,“代理商怨言很大,去年‘618’時,大批人去京東采購,因為零售價格比我們拿貨還低,樂視不能放棄京東渠道,但我們線下虧損很嚴重。”趙楠也深有同感:去年“618”線上打價格戰,嚴重影響到了線下銷售,賣得不僅少,利潤還薄。
同時,崔劍認為,“隨著資金問題加重,上游面板漲價也讓其感到無力應對,比如同尺寸電視,樂視供貨價格比起他品牌高出500元,還不一定有貨,根本賣不掉,現在就像個海市蜃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