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7-07-28 23:41:52
今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關于上市公司長期持續停牌而使投資者交易權嚴重受損的問題格外引人關注。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兩市目前連續停牌天數超過5個月的有35家(剔除ST公司及*ST公司),先上名單:
關于如何監管上市公司“任性”停牌,證監會有了最新說法。未來一段時間,證監會將進一步完善停復牌制度、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引導上市公司審慎停牌等手段“三管齊下”。
“三管齊下”強化上市公司停復牌監管
在今日的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常德鵬表示,證監會將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理念,不斷完善上市公司停復牌制度;強化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停復牌的一線監管;在保障停復牌功能的順暢發揮的同時,引導上市公司審慎行使停牌權利,維護市場交易的連續性和流動性。
上市公司任性停牌可以說是A股的“老毛病”。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A股的停牌現象仍然是MSCI和外資最為擔憂的問題。今年A股“入摩”的結果中,一些為投資者所熟悉的知名藍籌股,如格力電器、萬科A、云南白藥、中國神華等也因在最近一年都因重大資產重組而長期停牌,且停牌時間超過了50個交易日而未能入選MSCI指數成份股名單。
為何上市公司停牌備受市場關注?
常德鵬分析指出:
一是,我國資本市場仍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市場不成熟、制度不健全、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資本市場中內幕交易、“跟風式”、“忽悠式”重組等損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還時有發生。
二是,停復牌制度在保障信息公平披露的同時,還承擔了防控內幕交易、鎖定發行價格以及完成資產管理部門前置審批等功能,客觀上造成個別上市公司停牌時間較長等問題。
在完善上市公司停復牌制度這一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方面,監管部門一直在持續推進。
滬深證券交易所于2016年5月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停復牌業務指引,證監會于2016年9月修改了《關于加強與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相關股票異常交易監管的暫行規定》、《關于規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若干問題的規定》等規范性文件。這些文件的發布修訂直指解決停復牌中存在的“隨意停、籠統說、停時長”問題。
常德鵬表示,停復牌新規發布后,上市公司停牌數量已大幅減少、停牌時間已大幅縮短,基本形成了穩定的市場預期。數據顯示,2016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日均停牌家數已較2015年下降了約2成;超過90%的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時間已控制在3個月內。
常德鵬強調,做好停復牌制度的改革,需要在維護資本市場秩序和保護投資者交易權之間做到有機平衡。
期貨公司專項檢查涉及32家機構
由券商中國獨家首發的《監管部門全面啟動期貨公司專項檢查涉及數十家公司》也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得到監管部門證實。
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常德鵬表示,證監會近日正在牽頭組織派出機構、期貨交易所、監控中心、期貨業協會等“五位一體”監管協作單位開展2017年期貨公司專項檢查,范圍涉及24個轄區32家期貨公司及其多家分支機構,主要項目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公司法人治理與內部控制以及相關業務合規情況等。
梳理近期證監會通報案件發現,涉及期貨公司多達6起。其中1宗為期貨公司違法違規案:山西三立期貨經紀有限公司作為依法注冊登記并有效存續的期貨經紀公司,為其實際控制人劉毅的個人借款提供擔保,導致三立期貨賬戶被人民法院凍結,嚴重影響三立期貨的正常經營,給投資者利益造成重大風險。依據規定,山西證監局決定對三立期貨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10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劉毅給予警告,并處以5萬元的罰款。
常德鵬表示,本次專項檢查的目的旨在督促期貨公司切實落實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回歸本源,專注主業,依法合規經營。
對于媒體關心的后續是否會有對全行業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的大檢查。常德鵬回應道,本次的檢查內容已包含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業務。
六類違規信披手法將被集中曝光
繼前兩階段的“投資者保護·明規則、識風險”專項活動順利結束之后,今日證監會宣布正式啟動專項活動第三階段。
專項活動前兩個階段分別以“遠離內幕交易”、“警惕市場操縱”為主題,發布了24個典型案例。據統計,有46家媒體累計刊發120多篇新聞和評論,百度搜索相關結果170萬余條,取得了良好效果。
常德鵬表示,專項活動第三階段以“謹防違規信披”為主題的活動,相關案例分為六種類型:一是上市公司夸大、渲染業務轉型的影響進行誤導性陳述,二是上市公司編造重大投資行為進行虛假陳述,三是上市公司利用“高送轉”題材炒作股價,四是上市公司業績預告“變臉”誤導投資者決策,五是上市公司股東利用股份代持掩蓋股權變動,六是新三板公司信息披露違規。
常德鵬強調,證監會旨在通過這些案例告訴廣大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時,應結合宏觀政策、產業狀況和企業實際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實準確性,理性判斷其背后的投資價值,提升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來源:券商中國(quanshangcn)記者:江聃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