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7-08-02 10:20:55
記者 馬傳茂
日前,平安銀行、南京銀行分別公告260億元可轉債發行和140億元定增計劃;上海銀行200億元優先股發行隨后也獲銀監會核準;加上銀行市凈率(PB)估值接近1倍,上市銀行再融資逐漸進入投資者視線。
從A股和H股合計39家上市銀行看,除國有大行、華夏銀行和今年新上市銀行外,大多于今年公告或完成再融資計劃,合計融資總額5280億元。其中,新增再融資主要通過優先股、可轉債、非公開發行(定增)完成。
整體來看,上市銀行對再融資方式的選擇呈現這些特點:H股上市銀行和A股次新股城商行對優先股發行較為熱衷;A股新上市農商行和仍處于破凈狀態的股份行則偏好可轉債發行;A股早期上市城商行及部分1倍以上PB的股份行,則較多通過定增補充核心資本。
招商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為,從風險加權資產增速與凈資產收益率(ROE)兩個維度看,除部分已有充分預期的中小銀行外,上市銀行并不存在板塊性質的大面積股權再融資需求,“從預期差的角度,上市銀行的股權再融資已是‘完成時’”。
股權類融資壓力不大
隨著業務發展及壞賬的增加,銀行核心資本不斷被消耗,加上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帶來的持續資本補充壓力,以及巴塞爾協議Ⅲ過渡期臨近結束,商業銀行“補血”頻頻。
按相關規定,定增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優先股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可轉債在轉股后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而一級資本得到補充也將帶動資本充足率的整體上升。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3家上市銀行披露或完成2440億元優先股發行計劃,另有8家銀行計劃或已發行合計1640億元可轉債,6家銀行披露或實施合計規模近1200億元的定增計劃。
國泰君安證券銀行研究團隊認為,在前期資本消耗過快、近期因監管從嚴而可能補提資本的背景下,銀行確有增資需求,但近期行業基本面穩中向好,ROE穩中有升,長期看不用擔憂再融資嚴重攤薄收益。
馬鯤鵬則稱,在當前“控總量”的監管方向下,銀行依靠資產擴張拉動業績增長的時代已結束,對資本金的依賴顯著下降。他認為,“隨著風險加權資產增速的放緩,預計上市銀行的股權再融資需求將更小”。
“總體來看,銀行股權類融資壓力不大”,中泰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戴志鋒表示。他認為,大型銀行和招行資本充足水平普遍較高,其內生盈利增長基本能夠滿足未來資本需求,而一些核心資本充足率偏低的中小銀行也大多公布了資本補充方案,只有華夏銀行、天津銀行等少數幾家上市銀行未予公布。
除股權類融資外,今年已有約60家銀行成功發行二級資本債,用以補充二級資本,累計發行規模達1789.73億元,同比增長70.94%。此外還有數家銀行計劃發行逾1500億元二級資本債。
可轉債OR定增?
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中,核心資本是最穩定、質量最高的部分,銀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長期用來吸收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失。上市銀行可以通過配股、定增、可轉債轉股等方式補充核心資本,不過由于配股對股價壓力較大,因此較少被采用。
從今年上市銀行情況看,原16家A股上市銀行中,除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外的其余銀行在核心資本補充渠道上存在分化:仍處于破凈狀態的股份行較多選擇發行可轉債;3家城商行及部分PB1倍以上的股份行,則較多通過定增補充核心資本。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股價對核心資本再融資選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處于破凈狀態的上市銀行如果進行定增,發行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對機構的吸引力不大。“不過隨著近期銀行板塊上漲,銀行股估值回升,股權融資在市凈率上的阻礙有望解除。”
北京、寧波、南京3家PB高于1倍的城商行選擇定增,則較多出于自身資本充足水平和監管政策方面的考慮。“3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位列A股上市銀行后列,核心資本補充的壓力比較大,但是監管層考慮到他們可轉債發行額度太大,所以非常慎重。”一位資深銀行業研究人士稱。
馬鯤鵬認為,可轉債和定增之間,上市銀行的偏好差異不大。今年很多銀行本質上都偏好可轉債,因為可轉債補充資本金沒有那么快。“銀行業今年資產端可配置的也不多,就是放貸款,其他主要資產的相對約束都比較大,這時候如果補充較多核心資本,反而投不出去,壓力也大,通過可轉債可以慢慢轉,慢慢用。” 馬鯤鵬進一步解釋稱。
此外,A股上市農商行也偏好可轉債發行。馬鯤鵬認為,這批農商行通過A股IPO發行募集的資金量偏少,對核心資本的補充有限,所以考慮通過發行可轉債補充核心資本。但也有銀行業分析師認為,沒有必要,“發優先股就夠了,A股農商行現在估值高,發可轉債以后轉股都不一定轉得了。”
優先股繼續受寵
與A股次新股農商行不同,A股次新股城商行更為傾向通過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數據顯示,去年A股上市的4家城商行均已披露優先股發行計劃,合計募資規模達550億元。
“其實所有銀行都有發行優先股的需求,因為有其他一級資本需要補充,但是按照相關規定,只有境內上市銀行發行的優先股才能在交易所轉讓,包括H股上市銀行、新三板掛牌銀行、非上市銀行在境內發行優先股都只能在新三板掛牌轉讓,所以這些城商行在上市之后,會盡快安排優先股發行。”一家城商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天風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也認為,城商行在完成A股IPO后,定增受再融資新規限制,但是核心資本補充壓力不大,“只要發行部分優先股,資本充足率就上來了”。
H股上市銀行由于大面積破凈,加上H股定增募集資金有限,對股價影響也較大,因此亦選擇發行優先股補充資本。數據顯示,目前有7家H股上市銀行已披露優先股發行預案,發行總額1240億元。其中重慶農商行計劃在境內發行100億元優先股,招商銀行350億元優先股發行計劃中,有75億元計劃境外發行;此外浙商銀行已于3月完成150億元境外優先股發行。
一家H股上市銀行高管認為,一方面,這是H股銀行資本補充壓力下的融資選擇;另一方面,中資銀行出于優化資本結構和補充渠道、提升境外影響力等考慮,需要補充美元負債。“從實際發行情況看,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70%~80%境內投資者認購,這對融資成本的降低、優先股市場表現穩定性均有正面影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