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3 01:57:27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滿足不同上市主體和投資者需求也是當前交易所轉型的方向。“成都的產業結構中有大量的新經濟。怎樣把國際金融資源引入到這些創新型的企業里面,是全球資本市場面臨的一個共同任務。”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肖樂 香港報道
8月22日,在成都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專場推介會上,成都市政府與港交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在推介會上表示,全球的金融業在不斷變化,香港要想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必須順應全球發展的新趨勢,將金融需求的新變化與香港的資源優勢匹配起來。
“需求在變化,交易所的功能也在變化,未來香港和內地的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也在變化,但是會更緊密。”巴曙松在演講中說道,“以成都的金融發展需求來看,如果只是單一籌資功能的交易所,很難找到對應的服務功能,但隨著交易所的轉型,相應的金融需求都能夠找到對應的服務方式。例如,成都想發展‘一帶一路’的相關融資,會涉及大量沿線貨幣的兌換。匯率的風險,如何管理匯率風險,就需要一些金融衍生品服務。”
巴曙松表示,全球金融市場變遷正促使交易所行業轉型,交易所從最初本地化、傳統單一的功能逐步轉向綜合提供流動性、風險管理、后臺支持的市場基礎設施。以香港交易所為例,目前的功能已經涵蓋現貨、股票及金融衍生品、商品期貨、清算業務、平臺及基礎設施等功能。
交易所業務的變化帶來的是收入結構改變。2007年,香港交易所上市及現貨交易占比37%,到2017年一季度,這部分業務占比下降到24%,衍生品交易收入、結算清算收入大幅增加。
此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滿足不同上市主體和投資者需求也是當前交易所轉型的方向。“成都的產業結構中有大量的新經濟。怎樣把國際金融資源引入到這些創新型的企業里面,是全球資本市場面臨的一個共同任務。”巴曙松表示。
巴曙松指出,“香港交易所有必要,也有迫切的動機去吸引這些新經濟。我們看到國際成熟的交易所,大量交易活躍的是一些新經濟公司。香港傳統經濟的占比過高,這和它的上市制度有直接關系,有必要作出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