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6 22:05:23
近日,標普宣布下調幾家中國金融機構的評級。有專家認為,這是標普對中國銀行業經營特點、中國客觀經濟現實缺乏了解,更是對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的誤判。與之相對,今年以來,已有10余家國際機構選擇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由此看來,標普下調銀行業信用評級,結論是不正確的。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近日,標普宣布下調幾家金融機構的評級。單純從中國銀行業來看,標普下調評級主要基于信貸與流動性風險考慮,他們認為長時間強勁信貸增長提高了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且盡管近期加大了控制企業杠桿水平的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趨勢,但預計未來兩到三年的信貸增長速度仍不低,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逐步上升。
事實上,標普對中國銀行業經營特點、抗風險能力、中國企業經營景氣指數回升、中國居民儲蓄存款結構等缺乏深入詳細的了解,其依據的一些數據和信息是片面的、不客觀的。同時,對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國企改革及淘汰僵尸企業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認識不清晰、判斷欠公允。
標普所提到的杠桿率問題,正是我國一段時期以來著力研究處理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課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數據,2017年一季度末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為165.3%,連續3個季度環比下降或持平;我國信貸/GDP缺口22.1%,較2016年末降低2.4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季度下降。
標普強調中國信貸增速過快,會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其實也是一種言過其實的預判,是對我國客觀經濟現實缺乏了解的表現。除了中國屬于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經濟體、需要信貸快速增長形成支持經濟發展的金融動力之外,還受到中國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歷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客觀上也會使中國貨幣信貸呈現不同的水平,與其他經濟體具有不可比性。顯然,看信貸增長應結合一國經濟實際具體分析,我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居民儲蓄存款大量通過金融中介轉化為企業部門債務。高儲蓄支撐了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銀行貸款一直在全社會融資中占據主體地位,只要審慎放貸、強化監管,防控好信用風險,完全可以保持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同時,中國銀行業目前整體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經營基礎不斷夯實,有足夠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金融風險挑戰的底氣。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經營總體呈現企穩回升跡象:
一是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本外幣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分別為243.2萬億元和224.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
二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繼續加強,銀行業繼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務。涉農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9.9%;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28.6萬億元,同比增長14.7%,用于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2.2%和41.2%,分別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9.5和28.5個百分點。
三是信貸資產質量總體平穩,不良貸款余額1.6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56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與上季末持平。
四是利潤增速有所回升,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9703億元,同比增長7.92%,較上季末上升3.31個百分點。
五是風險抵補能力繼續加強,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2898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747億元;撥備覆蓋率、貸款撥備率分別為177.2%、和3.09%,雖較上季末在所下降,但尚處于警戒線以內。
六是商業銀行加權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64%,較上季末下降0.15個百分點;加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12%和13.16%,較為充足。
七是流動性水平保持穩健,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為49.5%,較上季末上升0.78個百分點;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1.65%,與上季末持平;存貸款比例為69.1%,較上季末上升1.39個百分點。
此外,監管當局監管政策措施不斷出臺,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在抑制信貸資產脫實向虛、避免信貸空轉套利及資產泡沫化等方面發揮了有效屏障作用。如2017年上半年監管當局掀起了監管風暴,針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亂象推出了整治“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監管專項整治,提出要防范“十大風險”。經過監管當局從嚴監管,銀行業“三大亂象”基本得到遏制。
據銀監會資料,2017上半年同業業務增速由正增長轉為負增長,同業資產、同業負債雙雙收縮,這是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同業規模“雙降”,其中,二季度末同業資產和負債比年初均減少1.8萬億元,同業資產和負債的增長率分別為負5.6%和負2.3%。銀行理財產品增速也下降至個位數,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8.4萬億元,較年初減少了1.9萬億元,理財規模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5個百分點;理財規模中委外投資部分減少了5300多億元,委托貸款的余額連續減少,2017年4月,委托貸款余額出現了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此外,還要看到一個積極有利的因素是,通過推進和深化國企改革,我國企業整體經營狀況有所改善,尤其國企經營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為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提高和降低風險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據國資委資料,國有企業經營狀況自去年中下旬以來得到顯著改善。其中利潤總額從去年10月份以來同比增長轉負為正,并在今年保持較好的增長情況。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則從去年6月轉正之后,也依然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6月,央企利潤累計達9352.1億元,同比增長18.5%,地方國有企業利潤則為4720.2億元,同比增長達37.5%。
標普下調中國評級與其他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預期向好的表現截然相反,更顯出其評級結果欠客觀性和公正性。如基于中國經濟的表現,9月20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預估稱,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的預估分別從6.6%和6.4%上調至6.8%和6.6%。算上OECD在內,今年以來,已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摩根大通、野村證券、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10余家國際機構選擇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
綜上所述,標普下調銀行業信用評級依據不充分、分析不科學,結論是不正確的。
(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