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10 20:58:41
在三季報披露大幕拉開前夕,兩市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報業績預告。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0月10日,兩市有1340家公司發布了三季報預告,里面明確預增的公司有856家,占比達63.9%,這其中預告扭虧的公司有83家;明確預減的公司有220家,其中首虧的公司有42家。
每經編輯 王海慜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欣 何建川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0月10日,滬深兩市明確預增的公司有856家,這一數據是明確預減公司家數近4倍。在預增的上市公司中,電子行業是三季報贏家最集中的區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最早一批披露三季報的公司最近股價大多有上攻動作。對此有多家機構認為,相較往年,業績和估值將是把握今年三季報行情的關鍵。
三季報預增公司逾六成
雖然三季報與一季報一樣無須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不過市場歷來對三季報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一季報。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朱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般而言,三季度的業績對全年的業績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三季報將于10月31日全部披露完畢,從三季報披露時間的分布來看,明顯呈現前少后多的特征。據Wind資訊統計,兩市超九成的上市公司三季報將于10月23日起的10月最后一周披露,尤其在10月30~31日兩天內,兩市將有超四分之一的公司扎堆發布三季報。而在10月23日之前只有290家公司正式公布三季報,尚不及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一成,其中于本周披露三季報的公司有23家。
在三季報披露大幕拉開前夕,兩市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報業績預告。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0月10日,兩市有1340家公司發布了三季報預告,里面明確預增的公司有856家,占比達63.9%,這其中預告扭虧的公司有83家;明確預減的公司有220家,其中首虧的公司有42家。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0月10日,有222家公司對今年三季報的業績預增幅度超過100%,占到全部預增公司數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三季報業績增速較中報大幅提升且不受非經常性損益影響的公司有天山股份、鴻特精密、葵花藥業、韶鋼松山、東山精密、精測電子、科陸電子、景興紙業、三鋼閩光、眾泰汽車、愷英網絡、智云股份、棕櫚股份、眾合科技、蘇寧云商、珠江控股、寧波東力、猛獅科技、北訊集團、巴士在線、易尚展示、康泰生物、新綸科技、陽光電源、立昂技術、日海通訊、開元股份、誠志股份、甘肅電投等。
另據統計,化工、機械、電子三大行業成為三季報贏家最為集中的行業。截至10月10日,電子是三季報業績預增公司數量最多的行業,行業內預增的公司多達95家,占比超過所有預增公司家數的一成,機械和化工行業預增的公司數量分別達83家、73家。而其他預增公司數量較多的行業有電氣設備和醫藥,預增的公司數量分別達59家、48家。申萬10月10日指出,時值三季報披露季,可關注三季報利潤增速環比二季度可能提升的行業,主要包括光伏、半導體、水泥、白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受益三季度油價上漲的化工板塊。
“業績為王”或是行情關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最早一批披露三季報的公司最近股價大多有上攻動作,其中三季報業績預期較好的中國巨石、旗濱集團、三毛派神、千山藥機、北新建材等個股最近漲勢明顯,三季報行情呼之欲出。
據Wind資訊統計和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10月的三季報行情與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表現的關聯度并不高。剔除2016年9~10月上市的新股,兩市漲幅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有34家三季報業績為同比負增長;2015年10月兩市漲幅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有46家三季報業績為同比負增長;剔除2014年9~10月上市的新股,兩市漲幅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有43家三季報業績為同比負增長。
而今年個股的股價表現與業績的關聯度較往年有所提升。剔除新股后,今年前三季度漲幅排名前100位的公司大多為績優白馬和業績反轉的周期股,且今年半年報業績同比負增長的公司只有11家,其中有3家半年報扣非業績為同比正增長。另外,剔除7~8月上市的新股,在今年8月的中報行情,兩市漲幅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只有24家公司中報業績為同比負增長,相比之下,2016年的這一數字為34家,2015年的這一數字達51家。剔除新股后,今年8月的中報行情,兩市漲幅排名前200位的公司中,有49家公司中報業績為同比負增長,2016年的這一數字為73家,2015年的這一數字高達95家。
對于如何把握三季報行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家機構,這些機構大多認為,相較往年,業績和估值將是今年三季報行情的關鍵詞。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朱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三季報行情可布局業績穩健增長、行業空間大的龍頭公司,還可關注次新股里面業績預告較好的新興產業公司。華創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君認為,三季報集中披露期可穩守消費、金融股,同時可以配置一些業績好的成長股博取彈性收益。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