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12 22:49:22
十年前的2007年,巴菲特和紐約對沖基金Protégé Partner合伙人泰德-西德斯之間訂立了十年期“百萬美元賭局”。如今,巴菲特的標普500指數基金以85.4%的收益勝券在手。這不,巴菲特剛剛重申,他認為標普500指數絕對會打敗所有的對沖基金,愿意開啟第二個賭局,立馬就有人出來應戰賭約。可是,這次巴菲特竟然打了退堂鼓。
每經編輯 王心田
每經記者 王心田 每經編輯 江月
大家是否還記得2007年巴菲特和紐約對沖基金Protégé Partner合伙人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之間訂立的十年期"百萬美元賭局"?雖然這場主動投資基金和指數基金的PK在今年年初已經宣告結束,巴菲特的標普500指數基金以85.4%的收益取勝,然而美國投資界似乎對這一結果并不是十分服氣。
這不,巴菲特剛剛重申,他認為標普500指數絕對會打敗所有的對沖基金,愿意開啟第二個賭局,立馬就有人出來應戰賭約。可是,這次巴菲特竟然打了退堂鼓。
據新浪財經報道,巴菲特此前接受CNBC采訪時,認為標普500指數"絕對會打敗所有的對沖基金","被動投資總體上一定會打敗主動投資,因為主動投資的費用太高了。"他當時還表示,自己愿意打第二個賭局,只要有人肯將自己身家的相當一部分用來對賭。
隨后,Morgan Creek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馬克-尤斯克(Mark Yusko)宣布應戰巴菲特的賭約,并在推特上公開了應戰的消息,表示愿意接受與巴菲特-西德斯賭約同樣的條件,并承諾如果勝出,將把贏來的100萬美元捐給慈善。然而,北京時間今日(10月12日)早間CNBC稱,現年87歲的巴菲特對基金經理馬克-尤斯科(Mark Yusko)表示,他不會和對方打第二個10年賭局了。
雖然拒絕了賭局,但巴菲特卻在給對方的一封電郵中表明:如果自己再打一個10年賭局,那時自己已經97歲,不能以最佳的狀態寫作并討論結果,但是自己仍然相信,標普500的表現將好過絕大多數職業經理人在扣除費用后為他們的客戶實現的回報。
那么,不斷有人挑戰巴菲特"標普500恒強"的理論,他們是否對美國對沖基金的業績有充分的信心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對沖基金近年來的整體年度表現。
美國標普500指數的表現真的有那么強大嗎?據巴菲特給股東的公開信里面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2年里,標普500指數只有11年出現了虧損,平均每年的收益是9.7%,超過了美國經濟在過去52年里的平均每年增長率6.6%。
然而,據巴克萊對沖基金指數數據顯示,美國對沖基金自2013年以來月度和年度的表現是這樣的(巴克萊對沖基金指數是衡量巴克萊數據庫中所有對沖基金(FOF基金除外)的平均回報率):
從上表可以看到,收益最高的2013年也只有平均11.12%的回報,其他年份都在標普500指數基金平均收益率9.7%之下。雖然這只是一個平均值,不乏還有許多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可以獲得較好的回報,但巴克萊指數確實能夠普遍反映對沖基金長期以來的表現。
同時,我們也知道,2015年,貝恩(Bain)和城堡投資集團(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兩家知名基金管理機構旗下的對沖基金遭遇清盤,2016年部分業績表現較差的對沖基金面臨客戶大規模贖回甚至清盤,同時Nevsky資本、WCG資產管理等對沖基金也遭遇清盤。
截至2016年底,對沖基金的業績確實一直落后于標普500指數的表現:
業績不太理想,對沖基金還收取高額的費用,這也是股神巴菲特堅持認為投資標普500指數基金會好過主動投資基金的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提出對沖基金行業因為收費過高,無法在長期戰勝標普500指數。
過去,通常對沖基金的費用結構是"2+20"。對沖基金每年收取其所管理的基金資產凈值的1%~4%作為管理費,通常以2%最為常見;此外,他們還收取基金該年盈利部分的20%作為績效費。有些業績出色的對沖基金還會收取更高的費用,比如史蒂夫-科恩的賽克資本(SAC Capital)就收取3%的管理費,加50%的績效費。
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相關的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6年末,平均對沖基金管理費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但是仍然維持在1.5%以上。收取2%管理費的在逐年減少,低于2%管理費的在變多。
同時,對沖基金收取的平均績效費用也在逐年發生改變。然而,僅有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出現過明顯地下降,其他年份都維持在19%以上↓↓↓
投資對沖基金有如此高額的成本費用,也難怪股神會一直推崇投資指數基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