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10 23:30:22
11月10日上午,四川自貿區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建設情況。據了解,日前四川省委深改組已經審議并原則通過《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方案》,即將以四川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
四川省商務廳廳長、四川自貿辦常務副主任劉欣在會上透露,“下一步,我們將對標國際最高經貿規則,探索差異化試驗路徑,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更好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
每經編輯 余蕊均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成都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楊歡
《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的159項試驗任務全面鋪開,其中成都區域承擔的155項全部啟動,川南臨港片區承擔的141項啟動136項;
截至10月底,新設企業16944家,注冊資本2408億元。入駐持牌金融機構300余家,入駐基金160余家;
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56家,超過全省新設外資企業數的1/3。雙流國際航空港開通航線304條,其中國際航線104條;
……
掛牌運行7個多月后,四川自貿區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建設情況。四川省商務廳廳長、四川自貿辦常務副主任劉欣在會上透露,日前四川省委深改組已經審議并原則通過《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方案》(后稱《實施方案》),即將以四川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
這也意味著,從頂層設計的《總體方案》到更為具體的《實施方案》,四川自貿區建設正在從“立柱架梁、夯基壘臺”走向“全面攻堅、深化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國際最高經貿規則,探索差異化試驗路徑,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更好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
從“立柱架梁”向“深化提升”轉變
探索內陸開放,四川被寄予厚望。
根據《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四川自貿區被賦予“建設成為西部門戶城市開發開放引領區、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先導區、國際開放通道樞紐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和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示范區”的戰略定位。
如今,7個多月過去,四川自貿區建設進展如何?為國家試制度效果怎樣?離“四區一高地”的目標還有多遠?
發布會上,劉欣表示,目前,四川自貿區已探索形成了77項創新經驗成果,其中21項向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推薦,并在四川全省復制推廣。同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四川自貿區建設將從“立柱架梁、夯基壘臺”向“全面攻堅、深化提升”轉變。
順應轉變,劉欣透露,日前四川省委深改組已經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實施方案》,并即將以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國際最高經貿規則,探索差異化試驗路徑,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更好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他說。
事實上,自十九大報告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以來,全國11個自貿區所在城市的多位主要領導已先后表態要爭取建設自由貿易港。
那么,四川將如何探索?
陳友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已審議通過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我們加了’內陸’兩個字,主要想法就是突出內陸的特色,探索差異化的建設路徑,實現’四區一高地’的戰略目標。”
同時,他也表示,盡管目前四川自貿區包括各個片區已經做了一些基礎性研究,但由于自由貿易港有不同的功能、特征,還需要繼續深化完善。
外貿、外資數據亮眼
打造開放四川,自貿區的作用已經顯現。
劉欣在會上表示,從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四川開放型經濟實現穩步提升,主要指標呈現“好于同期、高于全國、領先中西部”的基本特點。
具體來說,今年1~10月,四川貨物進出口同比增長48.4%,高于全國32.5個百分點,規模居中西部地區首位,進入全國前10位,“對外貿易高位增長”,
在外資利用方面,1~10月,四川全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65.4%,合同外資增長48.6%,實際到位外資增長6.3%。落戶四川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3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強235家,居中西部第一。
在陳友清看來,無論是新增市場主體、注冊資金總額,還是外貿、外資情況,自貿區為四川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拉動作用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作用”在作為主體的成都片區表現尤為突出。
據成都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郭啟舟介紹,截至10月底,成都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企業14899家,新增注冊資本2229.91億元,其中新增外資企業155家,注冊資本10.36億元。
同時,1~9月,成都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34.7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出口1448.5億元,增長50.7%;進口1386.2億元,增長62%,貿易便利化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不過,在郭啟舟看來,外貿進出口增長還不足以說明自貿區的意義,他強調了另一組常被外界忽略的數據:1~9月,成都市通過雙流空港進出口貨值達2011.6億元,增長54.5%,占全市進出口總量的71%;通過青白江鐵路港進出口貨值為102.2億元,同比增長6.2倍,占全市進出口總量的3.6%。
“這說明我們有接近75%的貨物,通過空港和鐵路口岸直接出口到全球,我們門戶樞紐的功能進一步凸顯。”郭啟舟解釋說,相對海運,空運、鐵路運輸的附加值更高,從過去出口的農產品到工業品再到高端電子、電器設備,“說明我們的貿易結構在持續優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