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7 22:24:08
11月27日,針對證監會的新一次反饋意見,恒力股份進行了回復,試圖證明PTA(精對苯二甲酸)資產今年的盈利水準在未來具有持續性。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肖達明?每經記者?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 肖達明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雖然實控人有關承諾被解除,恒力股份(600346,SH)的百億并購仍然需要為并購資產的未來盈利預期正名。11月27日,針對證監會的新一次反饋意見,恒力股份進行了回復,試圖證明PTA(精對苯二甲酸)資產今年的盈利水準在未來具有持續性。
對于直接影響標的盈利的行業狀況,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PTA行業作為當下“緊平衡”市場,目前存在大量產能復產預期,可能沖擊行業未來供需平衡。恒力股份方面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未來PTA新增產能有限,復產產能可控的背景下,PTA行業供銷緊平衡的局面不會發生根本變化。大量閑置產能存釋放預期,下游市場的打開,兩種因素“對沖”之下究竟結果如何?
恒力股份的百億并購事項到如今已持續推進一年左右的時間。今年9月份“上會”被否后,其又在10月26日公告表示,發行股份收購恒力投資(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力投資)和位于同一產業鏈的關聯企業恒力石化(大連)煉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力煉化)股權,以及募集最多不超過115億元配套資金的重組重啟。11月27日,針對證監會發送的反饋意見,恒力股份對各項問題進行了逐條回復。
本次再度面對證監會,恒力股份已經解決了此前飽受關注的一大重組障礙——實際控制人的承諾問題。此前,恒力股份實際控制人方面承諾關鍵標的扣非歸母凈利潤為正的情況下,愿意將其整體注入上市公司。但是,恒力投資2016年業績為負,這一點與前述實控人承諾相悖,成為證監會、交易所此前關注的一大重點。
重組重啟之前的10月14日,恒力股份就以繼續履行原有承諾不利于盡早解決上市公司與實際控制人控制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不利于本次重組的順利進行為由,經過相應程序豁免了上述承諾。
如今,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關注更多的是此次重組對象——PTA資產以及作為PTA產業上游的二甲苯資產。此前,在行業整體環境不佳的情況下,PTA業務主體恒力投資2015年、2016年分別虧損近10億元、5億元。而隨著市場回暖,恒力投資今年大幅扭虧為盈。
金聯創分析師邱倩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PTA市場的回暖受益于2015年等年份的嚴峻虧損情況導致的產能縮減,實際上處于“緊平衡”狀況。恒力股份自身也表達了“緊平衡”的觀點。
而隨著市場回暖,業內知名企業存在復產預期,這又對供需格局產生諸多不確定性。
恒力股份回復反饋意見指出,PTA行業整體開工率呈現上升趨勢,2015年到2017年PTA工廠開工率從66%達到了71%。預計在2017年之前,存在復產可能性的閑置產能在600萬噸以內。邱倩倩此前向記者表示,如果下游需求不發生明顯改善,百萬噸產能的復產可能再次壓低行業盈利水平。
恒力股份指出,雖然由于裝置質量檢測及維護時間較長,穩定生產尚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但11月份開始,相關企業百萬噸級PTA產能的復產工作已經走上軌道。邱倩倩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這一情況。
只有當行業產能釋放與下游市場需求的增長結合,才不至于壓低行業利潤。對于PTA行業來說,其下游是恒力股份已涉及的領域——聚酯行業,隨著今年7月份“禁廢令”的頒布,部分再生聚酯被禁止進口等因素出現,恒力股份認為,預計2017~2018年初聚酯新增產能300~400萬噸左右。邱倩倩則表示,目前滌綸、瓶片在飲料等下游行業方面的推動下需求量擴大,聚酯產能的擴展維持到2018年基本無礙。
PTA的上游原材料二甲苯市場的情況長期以來也影響著行業的盈利能力。恒力股份此前公告表示,當前二甲苯產能嚴重短缺,2016年全年的產量僅為940萬噸,進口量卻在千萬噸級,進口依賴度超過50%,這意味著較高的采購成本和較低的議價能力。
恒力股份亦希望通過控制PTA上游來維持利潤,此次擬并購的恒力煉化所承接的募投項目,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二甲苯產能。
為進一步表示對PTA項目未來盈利情況的樂觀,在無強制要求業績承諾的情況下,恒力股份實控人資源承諾恒力投資2017~2019年三年的凈利潤預測數分別不低于6億元、8億元和10億元。
大量閑置產能存釋放預期,下游市場的打開,兩種因素“對沖”之下究竟結果如何?恒力股份方面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未來PTA新增產能有限,復產產能可控的背景下,PTA行業供銷緊平衡的局面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行業的轉暖將使得處于行業領先位置的恒力投資等PTA大廠獲得更為豐厚的收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