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03 23:38:37
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試圖利用“替代國”在對華進行“雙反”時獲取更多貿易利益。但鑒于雙方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國際貿易當之無愧的巨人,此舉不僅不利于化解中美貿易分歧,反而會挑起兩國的貿易爭端,讓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更大的考驗。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中美貿易關系依然面臨嚴峻考驗。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本月1日證實,特朗普政府已向世貿組織(WTO)正式提交書面文件,反對在反傾銷調查中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美國于11月中旬便向世貿組織提交了這項決定,但直到11月30日才被公開。報道稱,雖然美國官員早就暗示過這一立場,但這是美國首次公開亮明立場并闡釋理由。報道評論說,“正式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加劇兩國的貿易關系緊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此之前,歐盟已經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為此向WTO提起了法律訴訟。美國給WTO的文件認為,不管中國加入WTO議定書規定的條件如何,美國都不會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美國提出了自己的“規則”——所謂中國要遵守與WTO其他成員國一樣的“規則”。這一“規則”是什么,美國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
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美國也不承認,日本、加拿大也都附和美歐的立場,西方世界罕見地用同一個聲音對中國貿易“說不”,這超越了經貿范疇而充滿著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相關規定,WTO成員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即以后WTO成員國應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放棄反傾銷“替代國”做法。這一做法讓對華反傾銷采取高額關稅,并導致中國出口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
美歐和西方世界漠視WTO規則,已經成了WTO機制的破壞者,這使WTO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受損。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堅持“美國優先”的立場,成為全球多邊貿易機制的“破壞王”。無論是涵蓋12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還是北美自貿協定(NAFTA),他要么放棄要么推倒重來,因此在貿易關系上,特朗普對主要貿易伙伴都追求“美國優先”,甚至威脅美國要退出WTO。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十多年來的參與已經徹底改變了全球貿易的權力架構,但是歐盟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則是對中國貿易實力、綜合實力的提升充滿了深度焦慮。因此,在WTO框架內給中國“下絆子”、阻擊中國,就成了西方世界的共識。
當然,西方世界內部也存在嚴重的貿易爭端。在特朗普政府的貨幣操縱國名單上,日本和德國也在其中,而且特朗普訪問歐盟和日本時,也直言不諱地批評兩國對美國貿易不公平。
為了抗衡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本和歐洲也在建立拋開美國的多邊貿易機制。但是西方世界雖然有“內部矛盾”,但面對中國經貿實力的提升,他們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在WTO框架內對中國進行聲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以利用“替代國”對華“雙反”時獲取更多貿易利益。
更重要的是,WTO框架內的對華不公平反制,也會掩蓋西方世界不講規則的“規則”意識,讓中國承擔貿易和道德上的雙重代價。
特朗普政府向來不把全球多邊貿易機制當回事。一個威脅要退出WTO的國家,一貫漠視WTO規則,如今又用WTO為中國上套,這是典型的美國式經濟霸權。但是,用這招來對付中國完全不明智。
首先,不比歐盟還頂著全球化的道德光環,特朗普已經成為“逆全球化”的符號,而且美國破壞WTO規則的做法,又給特朗普莽撞功利的貿易行為增添了新的不光彩記錄。
其次,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兩個貿易國家,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會像對待歐盟那樣首先通過訴訟途徑合理解決。但是如果依法維權渠道不通暢,中國也會采取貿易反制手段。兩強貿易過招,即使不發展到貿易戰的程度,恐怕也會兩敗俱傷。
其三,中美兩國貿易雖然存在貿易不平衡,但是通過兩國元首會晤以及達成的機制性高層會晤,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特朗普總統訪華還拿走了超過2500億美元的大單。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會阻滯中美兩國貿易上的合作,已達成的貿易成果也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政策下,美國開罪了幾乎所有的貿易伙伴。只有中國,在尊重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兩國貿易取得了一些機制性的成果。而且中國一直主張和美國通過更為理性務實的方式解決雙邊貿易分歧,為全球貿易提供合作共贏的范本。
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僅不利于化解中美貿易分歧,反而會挑起兩國的貿易爭端。如果中國出手反制,特朗普真的會成為更不受大國待見的“孤家寡人”;而所謂的“美國優先”也會就此成為一個笑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