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4 23:32:24
12月15日,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高管將在“服務實體、轉型發展”的大主題下,展開精彩的觀點交鋒。與此同時,2017中國財富管理白皮書在論壇上正式發布,全面梳理當前行業發展狀況,展望未來發展大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肖樂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肖樂 每經編輯 王可然
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杠桿,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金融人:喏,這個三倍杠桿借給你。結果:第二天開盤,阿基米德凈虧兩個地球。
這只是一則有關傳統金融的調侃段子,但反過來也告訴我們另一個道理,就資產管理而言,管理的好壞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看準一定的“門道”,抓住一定的“時機”。否則,對于財富的保值增值就會淪為一句空話。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在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高達60多萬億元。在近日央行等五部委發文征求意見、統一資管監管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應如何防范資管行業迅猛發展過程中滋生的各種問題?同時,統一監管下金融機構又將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無疑值得業內深思和關注。
12月1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八屆金鼎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高管將針對上述問題展開深入討論。與此同時,2017中國財富管理白皮書在論壇上正式發布,全面梳理當前行業發展狀況,展望未來發展大勢。
資管行業迎來統一監管時代
隨著國民財富的增加,人們對于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逐漸提高,以銀行理財、信托、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等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業務迅猛發展。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為1.7萬億元。
規模巨大的資管市場,在滿足居民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對此,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
盡管這份文件還在征求意見階段,但它透露的監管要點,如“統一監管、破剛兌、去通道、控杠桿”等,毫無疑問將全面重構資產管理行業的游戲規則。有業界人士稱,《指導意見》是資管行業史上最系統、最全面的綱領性文件,這標志著中國資管行業正式進入統一監管時代。
在統一監管的大背景下,服務實體、轉型發展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的使命和愿景。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金融發展論壇上,來自研究機構、傳統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的各界人士將在“服務實體、轉型發展”的大主題下,展開精彩的觀點交鋒。
發展財富管理仍存三大痛點
此次論壇上,《2017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也將正式發布。報告由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提供研究支持,梳理了銀行理財、信托資管、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當前的市場狀況,為行業提供了全面的理論和數據分析。
報告指出,在發達國家市場環境中,理財市場的發展從簡單直觀的理財規劃,到專業細分的資產管理,再到全面綜合的財富管理方向發展。而從2012年前后開始,中國的理財市場便進入到通過專業化管理提高資產管理績效的高一級發展階段。
與傳統金融市場相比,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個增速更快、前景更廣、對金融機構更有價值的市場。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財富管理行業仍不夠成熟,面臨著三大痛點:一是資產管理市場缺乏統一的規則和統一的信息;第二大痛點是資產管理市場缺乏有效的市場需求;第三大痛點是資產管理市場缺乏持續的供給,即所謂的“資產荒”。
報告表示,在新金融監管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方向是回歸資產管理本源,通道產品、復雜結構性產品、資金池產品以及杠桿操作等被限制后,泛資產管理機構必須提升投研能力,增強對宏觀經濟的預判,注重大類資產管理的交易設計,服務高凈值客戶的資產配置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