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17:22:40
專家指出,如今,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是少而精的,在擠壓了泡沫之后,未來的發展會更穩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經濟改革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經驗。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上不斷作出探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懷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賈運可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816家,同比增長26.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036.5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11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49.2億元,同比增長90.7%,創年內新高。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經濟改革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經驗。“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制度、自由貿易港建設蓄勢待發。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上不斷作出探索。”
企業紛紛“走出去”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盲目跟風、非理性投資現象。
2017年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境外投資企業項目真實性審查,對外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并回歸理性。數據顯示,2017年前11個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579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075.5億美元,同比下降33.5%。其中,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是少而精的,在擠壓了泡沫之后,未來的發展會更穩健。“我們看到,雖然中企對外投資增幅出現下降,但在制造業、基建領域、‘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卻呈現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對外投資結構在優化,投資質量在提高。”
聚焦高質量“走出去”的同時,我國在外資“引進來”方面同樣可圈可點。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高技術服務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吸引外資保持較高增速。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771億元,同比增長100.9%。信息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同比增長167.1%和40.5%。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不僅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也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理念和新實踐。2017年以來,我國對外投資在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仍然保持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123.7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3.2個百分點。
在基礎設施和對外承包工程領域,“一帶一路”沿線顯現出巨大的投資潛力。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統計,2017年1~10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占據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總量半壁江山。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分別占總量的51%和46%,業務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經濟建設和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交建)副總經理彭大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交建每年海外合同額超過300億美元,是10年前的7倍多,海外收入增加了6倍多,海外利潤總額增幅超過10倍。”
馬來西亞巴生港港務局主席江作漢向記者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港口與馬來西亞港口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涵蓋技術、人力資源、貿易等方面。此外,中馬在青島投資建立的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在寧波海上絲綢之路論壇和中國航海日的設立,均促進了港口間的合作。
隨著自貿試驗區“1+3+7”雁陣模式形成,如何更加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對此,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明確方向:“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為什么要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自由貿易港與構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關系體現在哪里呢?
對此,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明認為,各種類型的特殊經濟區,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其改革探索,政策紅利逐步減弱,制度創新的邊際效應遞減。“自貿試驗區在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方面不足。金融對外開放較難,一些服務業存在‘大門開、小門關’的現象,特別是在醫療、教育和建筑設計等領域阻礙較多,限制了高端要素聚集。”
李善明指出,“中國要建設的自由貿易港,絕不僅僅是基于港口貿易便利化自由化,而是圍繞投資、金融、法治和新興要素便利流動開展的一系列制度創新。”
丁一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對外開放的領域雖然越來越寬,但服務業還有許多領域沒有開放。金融業引進外資的限制放寬了,但如何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金融監管的混亂,還有待于探索。”
據悉,目前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多地都在啟動或醞釀探索自由貿易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新時代下我國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自由貿易港從地理范疇來說,將是在一國或者地區境內。但從行政監管來看,則是在海關管理關卡之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