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11 22:23:12
每經編輯 李卓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十年前,淘寶等電商平臺的興起和爆發式增長,帶動了以“通達系”為代表的快遞公司的高速發展。而今,被外賣“帶火”的即時物流配送平臺,在電商、零售變革的風口下,也在被迅速“催肥”。
1月10日,天貓宣布聯合屈臣氏、菜鳥和點我達推出“定時達服務”。用戶在天貓屈臣氏官方旗艦店下單的產品,最快2小時可送達。這是繼外賣、商超和生鮮平臺之后,即時配送在美妝行業的首次延伸。據稱,接下來,服裝等將是更廣大的市場。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院楊達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標準化快遞服務難以滿足新零售所需的個性化物流配送,這給了點我達等眾包即時物流平臺機遇。不過,即時配送目前還普遍處于“跑腿”服務的初級階段,缺乏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被一些主流數據平臺所主導。
近年來,外賣平臺的瘋狂擴張帶來的大量訂單,引發了即時配送平臺的“爆發式”發展,并吸引了BAT、電商巨頭們的瘋狂投資。
歷經融資大戰后,站在零售變革的風口,電商巨頭的競爭從線上蔓延到線下,無論是盒馬鮮生、7Fresh的30分鐘送達,還是天貓超市的1小時送達,過去主打外賣配送的即時物流進一步開始向本地生活全品類延伸。
據點我達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搭上新零售這趟高速列車后,訂單品類快速擴充。除了外賣和包裹,生鮮、商超、鮮花和電子產品等新零售配送品類占比在快速增長。
美團點評研究院在《2017中國外賣發展研究報告》中指出,雖然目前外賣依然以餐飲為主,但是甜點飲品,生活超市等類目的訂單量和配送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后續將爆發更大的市場活力和市場空間。
“零售變革把線下的門店融進物流供應鏈里面去,商品原來從倉庫出,現在從實體店出,服務會更加細化、個性化。因此零售變革帶動即時物流的發展是順理成章的。”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惲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即時配送訂單數量達20.33億份。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12月,中國從事外賣、跑腿、即時配送相關服務的物流從業人員約為800萬,直追快遞小哥隊伍。
雖然即時配送市場份額和用戶規模都在急速膨脹,但楊達卿指出,目前僅是依賴平臺企業導流的C端訂單,還沒建立基于B端的商家支撐端,缺乏場景化數據沉淀。即時配送發展的未來應該是大數據驅動的短鏈服務(短距離、短時限)和快鏈服務(敏捷快速反應)。
“隨著點我達與天貓,新達達與京東在新零售合作強化,場景化供應鏈數據日趨完善,未來或影響到商家及貨主。”楊達卿補充道。
另外,據記者此前了解,由于缺乏行業標準和專業規范,即時配送平臺一直存在的對配送人員約束力較弱、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也經常被消費者和業內人士詬病,平臺以眾包為主的管理模式也使得即時配送行業良莠不齊。
“零售革命給即時配送帶來的急速發展也會進一步增加目前行業監管的難度。”中物聯網絡事業部主任晏慶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
楊達卿認為,針對上述難題,需要政府、協會和企業攜手,一則對眾包平臺要強化信用和信息安全監管;二則仍需要人力支持,需要構筑眾包平臺與物流騎士的新型合作關系。(實習生趙雯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