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6 23:58:42
3月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在談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6.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時,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并且,他還從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詳細分析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每經編輯 周程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3月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會上答記者問時金句頻出。當談到我國一年人均經濟增長已達900美元,何立峰直言:“厲害了,我的國!”
在談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何立峰表示,“去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非常之大,前所未有,但是波瀾不驚”。此外,他還表示,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一批新的產能也在潛移默化、波瀾不驚中實現“華麗轉身”。金句頻出的背后,既體現出何立峰對宏觀經濟工作的熟稔有余,也反映出他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信心。
對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6.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何立峰表示,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并且,他還從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詳細分析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5%左右,何立峰表示,“符合預期,也符合需求,客觀上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
支撐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中,消費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何立峰指出,能夠保持消費繼續穩步增長。隨著今年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有可能還會接近甚至超過60%。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并且提出了具體舉措,包括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延長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等。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李慧勇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以及“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等舉措,也是刺激消費的得力之舉。而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也有望進一步挖掘農村消費市場潛力。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首先體現在收入層面,人均收入增速高于GDP,這一點中國已經做到了。其次,是制造業的升級換代,提高經濟競爭力,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此外,促進消費轉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的體現。
投資方面,何立峰表示,現在抓緊出臺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進實體經濟投資。從現在的經濟活躍度和其他方面指標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各方面補短板的投資,包括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在這方面的投資還會加大力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會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外貿進出口方面,何立峰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合到世界經濟當中,只要世界經濟能夠走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應該還是可以保持穩定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會保持8%到9%左右。
“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的前景非常可期,我們對今年經濟增長實現6.5%左右的目標充滿信心。”何立峰再次強調說。
近年來,中國經濟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背后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消費升級等息息相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補”是去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去產能方面,何立峰介紹說,兩年化解了鋼鐵過剩產能1.2億噸,且全部取締了地條鋼。煤炭方面,兩年化解了5.4億噸,南方年產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和北方年產15萬噸以下的小煤礦正在加快退出。
煤電方面,何立峰表示,去年淘汰了一批30萬千瓦以下的耗煤量比較大的煤電企業,根據整個電力的形勢,還停建緩建了一批,加在一起超過6500萬千瓦。
“鋼鐵、煤炭去產能和防范煤電過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為下一步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個示范樣本,像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產能,關停一批不適合未來發展需求的產能,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一批新的產能,在潛移默化、波瀾不驚中實現華麗轉身,我相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何立峰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堅定推進去產能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價格信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要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不能暴漲暴跌。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市場化手段,加大煤炭優質先進產能的釋放力度。
此外,寧吉喆還表示,要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的力度,引導扭虧無望的企業主動退出。按照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鋼鐵、煤炭、電力企業兼并重組,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集團,優化結構布局。要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發揮各方的積極性,用好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做好企業職工的安置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