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進化論 2018-03-14 19:37:05
今日,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離世,通過梳理他的生前足跡,發現這位當代最知名的物理學家,以及物理學“最稱職的宣傳委員”曾經三次造訪中國,除了北京,他還去到了中國的合肥、杭州和香港。
每經編輯 楊不悔
本文出自:城市進化論 文字 | 楊不悔
“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
英國當地時間3月14日,家人對外宣布:史蒂芬·霍金在劍橋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
他被認為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因其在宇宙理論上的成就聞名于世。在21歲時,他被檢查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人癥”,被醫生斷言,最多只能活兩年。
在霍金逝世的消息傳出后,城叔的朋友圈里被各種緬懷刷屏,包括正在休假的領導、辦公室的同事、賣化妝品的代購,甚至連“注銷”好友圈多年的小學同學都被“炸”了出來。
不得不承認,史蒂芬·霍金這個名字的”國民度”,多半要歸功于那本人類史上銷售量最多的10本書之一——《時間簡史》。這是一部有關于理論物理的科普范本。但對很多人而言,它存在的價值在于提升書房的X格。別問城叔有沒有讀過《時間簡史》……
有人將霍金稱之為物理學最合格的代言人,城叔深以為然。無論是《生活大爆炸》的“劇粉”(霍金曾客串),或是王俊凱的“迷妹”(微博與霍金互動),都成為了被科普的一份子。
而今霍金離世,城叔梳理他的生前足跡,發現這位當代最知名的物理學家,以及物理學“最稱職的宣傳委員”曾經三次造訪中國,除了北京,他還去到了中國的這些城市。
1985年:合肥
▲圖片來源:霍金微博截圖
1985年,43歲的霍金首次來華。
在他的個人微博上,曾提到過這次來華的記憶,“我的首次中國之旅是在1985 年,我那時候坐火車游歷了你們雄偉的國度。”
很多人對于霍金的印象停留那部宇宙科普巨著《時間簡史》,而事實上,在當時霍金剛剛完成《時間簡史》的初稿,尚未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明星,因此留給我們的資料并不多。
據了解,當時霍金訪問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兩所大學。
在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霍金逗留了四天。期間,他作了兩個報告,一個是專業的,一個是公眾性的。前者是黑洞形成的理論,后者是“Why does time go forward ?”(為什么時間總是向前?),更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為什么不能返老還童?”
彼時的霍金還未完全喪失語言能力,現如今人們印象中金屬合成器的聲音,則是1985年從中國回去以后的事情。但在當時,別人已經聽不懂他的話了,所有的溝通都需要經過他助手的翻譯。
據悉,促成此次來華的正是霍金的學生,中國科大63級校友吳忠超教授,他也是《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書的譯者。據他回憶,當時霍金帶著一名助手和一名護士,一共三人,從北京坐火車來合肥,并在中國科大水上演講廳作報告。
當時的“水上廳”是中國科大的“第一學術報告廳”,可以容納三百名左右的聽眾。據當時聆聽報告的學生回憶,那天的報告廳幾近爆滿,后來者只好順著過道往下站,最后連講臺的兩側甚至門口也站了不少人。盡管黑洞研究是中科大天體物理小組在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課題之一,但在當時很多聽眾并不是沖著報告而來,更多的是想看看這位輪椅上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模樣。
2002年:杭州
▲圖片來源:東方IC
2002年,霍金第二次來到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于天體演化的“M理論”。
當時,《時間簡史》在西方已經登上暢銷榜,中譯本也已問世,且發行以來年年重印,發行總量已達數十萬冊。霍金的此次來華,引發了國內媒體對他的廣泛報道。據統計,在霍金此次訪問中國的17天里,僅一家門戶網站轉載的相關報道就達到了94篇之多。
此次中國行,是在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的邀請下成行的。當談到有些青年人反映看不懂《時間簡史》,霍金是這樣回答的:“《時間簡史》是我第一次嘗試寫科普著作,我覺得我把它寫得比實際需求更復雜了。”而丘成桐則表示,不光有青年人說看不懂,連很有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說過“看不懂”,隔行如隔山,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看比不看好,看了一定會有收獲。
此外,丘成桐介紹,霍金在美國的演講出場費超過5萬英鎊,最高的達100萬美元,而此次他到中國演講則沒有收費。霍金認為到中國演講是幫助中國年輕人了解科學,這是義不容辭的神圣義務。
霍金與杭州的緣分還不僅于此。據了解,在2007年,浙江省州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杭州市人民政府推薦的“杭州市榮譽市民”議案,決定授予斯蒂芬·霍金“杭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理由為,霍金在開展高層次學術活動、培養拔尖人才、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等方面為杭州市和浙江大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結束杭州為期一周的行程后,8月18日,霍金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做了科學報告。據當時的新聞描述,兩千人的會場座無虛席,黃牛票炒到了800元一張。
霍金曾說,非常高興在1985年訪華后再次來到中國,中國在過去17年取得的巨大進步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說,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要保持和發展重視基礎科學的傳統,因為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研究要靠基礎科學。他表示相信,再過50年,中國有望成為領導世界科學的國家。
2006年:香港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06年,霍金第三次來中國,公眾對于他的關注度有增無減。
這一次,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于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比起那些過于專業的科學理論,大眾對于他的關注則更多的停留在生活方面。比如在中國喜歡的東西、有沒有打算去西藏旅行等等,而顯然霍金也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節奏,稱贊中國的食物、文化,并遺憾的表示,他少年開始就夢想去西藏,但是由于西藏的海拔太高,還不能實現。
甚至當有人問到,你的殘疾有沒有影響你的工作,他也樂觀的表示,雖然身體受到非常嚴重的限制,但思想非常的自由,可以探索宇宙,回到時間的起點,也可以進入黑洞。
而在香港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中,霍金還回答一名癱瘓病人所提出關于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霍金說:“人們或有自由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這是霍金最后一次到訪中國。此后霍金還通過社交網絡與中國的網友進行互動,2016年他開通微博2天內粉絲突破三百萬,足見其在中國的影響力。
有人將霍金的存在看作人類與不幸命運抗爭的象征,用霍金的孩子在致《衛報》聲明中的原話,“他的勇氣、堅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