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8-03-14 19:42:58
每經編輯 鶯歌
鏡頭拉回到一年前。
西安高新區錦業路1號都市之門,伴隨著掌聲與現場此起彼伏的相機快門聲,陜西自貿試驗區由時任省委書記、省長共同揭牌開埠。
彈指一年,大概很多人都心存疑問,自貿區給陜西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能給打多少分?
對此,粉巷君(微信ID:nbdfxcj)通過走訪了解到的一些案例,結合官方公開信息,來跟大家聊一聊。話題大致分為三個維度——制度改革、數據表現與產業聚集,這也是自貿區建設中,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認為:“自貿區的政策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都是目前發展階段,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提出的新的改革開放戰略。”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我們審視自貿區“以全方位開放倒逼改革”的內在邏輯,在這場內陸省份主導的自貿試驗中,“改革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回到陜西自貿區,應該說,其創新方面還是比較積極的。
講個真實案例,主角來自西安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
此前,他要為一批即將空運寄出境外的貨物,辦理原產地證明書。到高新區自貿服務大廳后才發現,這批即將被寄出境外的貨物缺少海關報關單,按照規定,缺少材料無法簽發。
時間緊迫,等報完關再來肯定會耽誤貨物清關,如此企業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聽完這位先生萬分焦急的解釋后,高新區自貿大廳讓其出具了一份承諾后期補齊材料的保函,便為其開了“綠燈”,原產地證明書順利簽發。
讓這家企業免遭損失的,是高新功能區首創的“容缺辦理”政務服務創新機制。但在陜西自貿區掛牌之前,他可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類似改革創新案例,在投資監管、貿易監管、人文交流等領域,還有不少。
比如,陜西自貿區全國首創的“微信辦理工商營業執照”,被李克強總理稱贊為“讓群眾不跑腿就能辦事的改革”。
再如,為擴大“一帶一路”交流,陜西自貿區設計了一個“互聯網+文化+外貿”模式的西安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高新區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其打造的線上跨境電商平臺“絲路匯”,除了商品交易,絲路沿線國家人民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感受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故事。
抓住了制度創新這個“牛鼻子”,陜西自貿區近一年的數據,表現還不錯。
截止今年1月底,新增注冊市場主體13692戶,其中外資企業126戶。在新增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比0.92%;新增注冊資本3289.72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企業注冊資本8.57億美元。
同期,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注冊企業數,占該區域揭牌前企業總數(25558戶)的42.5%,且新增企業平均注冊資本額,位居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的第二位。
這些數據是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從陜西省自貿辦拿到的,需要強調的是,它們并非躺在統計資料上的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活躍在各個產業條線下或大或小的企業機構。
當然,遺憾也是有的。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作為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省份,陜西自貿試驗區外資企業投資確實不夠活躍。
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院長趙曉雷認為,“面向外資、面向國際,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是自貿試驗區最主要功能。故而評價自貿試驗區工作,不止要看企業總注冊資本提高了多少倍,更要看新增的企業注冊或新到位的投資中,外資占比多少。”
據趙曉雷的觀點,陜西自貿區今后在吸引外資方面,還得倍加努力。
欣慰的是,另外兩個數據似乎能讓陜西自貿試驗區揚眉吐氣一把。
自陜西自貿試驗區開埠至2018年1月底,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企業就有285家。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涉及的世界500強就有44家。
陜西省內47家A股上市企業中,有15家位于自貿試驗區中心片區的高新功能區內。這個數據在全國所有自貿試驗區之中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
數據可能略顯朦朧,聊自貿試驗區,還得看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央對陜西自貿區的定位是,“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節點”。
但在定位之下,因為陜西自貿區下轄諸多片區,產業發展規劃方面,勢必需要有所分工和側重。
例如,涵蓋高新區、西咸新區、經開區的中心片區,面積最大,同時也是西安乃至陜西發展最快、配套最成熟的區域。
特別是高新功能片區,整個陜西自貿試驗區有超過半數的新注冊企業都落戶高新。在戰略新興產業聚集方面,一直走在陜西的前列。
目前來看,聚集于中心片區的企業,定位方面,主攻高端制造、軍民融合、航空物流、貿易金融、教育服務、文化旅游等產業。
自貿區的好處在于,通過寬松的金融環境和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可以加速相應領域企業的聚集,從而形成日臻成熟的產業鏈——做企業的都知道,這其中的重要意義。
以軍民融合產業為例。截止目前,高新區共吸引相關企業460余家。
在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積累之上,“國家知識產權軍民融合特色運營平臺”在高新區落地。受益于平臺落地及自貿區招商優惠政策,這些企業正在向搭建軍民融合產業園方向聚合。
當然,不止有軍民融合。
在三星、鎂光等國際行業巨頭的帶動下,并受自貿招商優惠政策影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高新區聚集,區內逐步形成了以半導體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其它片區,類似產業聚集亦在不斷上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