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8 21:58:30
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文件。這意味著在征求意見和討論4個多月后,《資管指導意見》呼之欲出。
每經編輯 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3月28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指導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文件。這意味著在征求意見和討論4個多月后,《資管指導意見》呼之欲出。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楊再平曾公開演講指出,打破剛性兌付是中國金融必須經歷的重大突破。當下在資產管理或者整個金融方面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必須要突破剛性兌付。
《資管指導意見》就是要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而這,只是該項新規要求之一。
為什么要制定《資管指導意見》?
2017年11月17日,央行在發布《資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同時,相關負責人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就此專門做了介紹。
央行相關負責人首先給出了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為1.7萬億元。
各項數字加總起來,規模龐大。但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共同出手,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
針對《資管指導意見》,3月28日的會議專門作了強調:按照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
在楊再平看來,金融最主要的作用,在經濟社會中,就是能夠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儲戶的儲蓄余額近70萬億元,但是我們一直是一個儲蓄大于投資的國家,說明我們的轉化還存在不足。
我國儲蓄日益增長、財富日益增長,楊再平指出,打破剛性兌付以后,真正的中間業務會有一個發展,老百姓對投資多樣性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