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8-04-03 09:45:32
“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日前的業績發布會上道出了同行的心聲。在內外部新的經營形勢下,金融科技已成為銀行戰略轉型的主要方向。從近期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年報中可以發現,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空前,有的銀行智能柜臺數量同比增長了6317%。“圈畫”科技和創新,對標金融科技企業,已成銀行業共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日前的業績發布會上道出了同行的心聲。
在內外部新的經營形勢下,金融科技已成為銀行戰略轉型的主要方向。從近期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年報中可以發現,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空前,有的銀行智能柜臺數量同比增長了6317%。“圈畫”科技和創新,對標金融科技企業,已成銀行業共識。
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年報中說,今天無論經濟下行的周期性因素,還是利率、匯率改革的市場化因素,抑或是去杠桿、強監管的政策性因素,都不足以改變銀行的商業模式。唯一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和顛覆銀行商業模式的是科技。
陳四清的后半句話是,“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短短二十余字,彰顯的是銀行業的雄心與決心,是銀行投入重金掀起的一場金融科技競賽。從戰略到戰術層面,金融科技都會成為銀行轉型利器。中行、招行、光大等多家銀行透露,今年科技投入將占營業收入或者凈利潤的1%至2%。
先來看看數字。中行在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明確,每年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少于上年度集團營業收入的1%;3年至5年內集團內科技背景人才占比將提升到10%,重點培養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客戶體驗師、互聯網安全專家等數字化人才。
1%大概是什么數量級?2017年中行營業收入4832.78億元,若按1%來算,大約為48億元。這一數字,雖然相比中行體量不高,但也高出一些“獨角獸”企業一年的營收。
而股份行對科技的重視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招商銀行,從理念到方法已完全科技化。該行在常規IT成本投入的基礎上,2017年專門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投入金額為上年稅前利潤的1%(約為7.9億元),2018年又提高至上年營業收入的1%(約為22.1億元),投入資金一舉增加將近三倍。
而招行僅常規IT投入大約就有50億元,且逐年遞增。也就說,對標金融科技公司的招行,2018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將超過70億元。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可知,這個金額,超過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一年凈利潤。
“在金融科技形勢倒逼下,銀行IT角色已經改變。”一家大行IT部負責人表示,過去IT部門是配角,現在要起引領作用,IT目標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全面賦能業務。
經梳理發現,銀行重金投向科技創新,一是加強基礎技術研發與平臺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落地應用;二是對線下網點進行統一改造,打造數字化銀行,降低成本等。
某IT金融科技服務商相關負責人對此感觸頗深,這兩年他明顯感到銀行創新需求的顯著上升。據他觀察,今年銀行科技重點投入的范圍已經具象化,落地在真正不同業務領域的創新場景,例如托管業務大數據平臺、大資管智能運營平臺、投資者服務鏈等。
對銀行而言,科技投入一個立竿見影的結果是,零售業務放量增長。2017年,平安銀行在科技引領下的零售轉型,一年時間就實現逆襲,零售貢獻七成利潤;而招行在保持零售增長的同時,零售客戶數突破1億戶。
一個現象值得玩味:不少銀行都在喊過緊日子,為何對科技投入不吝重金?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許文兵說,這主要還是互聯網金融企業迅速崛起,展現出新技術在“獲客”和“活客”上的巨大力量。面對新業態競爭,銀行必須推動新技術與傳統金融服務和產品融合。
許文兵直言:“在渠道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幫助銀行提高傳統網點的運營效率,減少柜面人員的增長,降低相對較高的渠道成本。”
事實上,銀行人員已不是他提及的減少增長問題了,而是正在大幅度持續減少,年報中對此也有明顯體現。
通過梳理大行2017年年報可知,截至2017年末,建行、農行、工行和交行員工人數合計減少2.9萬人。其中,建行和農行的柜面人員分別減少了7264人和9189人。
這其實不難理解,科技就是“始作俑者”。隨著科技對業務環節的滲透,快速開戶、轉賬、投資理財、申請信用卡等銀行業務,都可以簡單快捷地通過智能銀行實現。截至2017年末,中國銀行智能柜臺數量為16235臺,比2016年末的253臺增長6317%,也是說一年投放量增加了63倍,同時ATM機降低了9.19%。
而在工行1.6萬家線下網點中,1.5萬家已進行智慧銀行改造,200余種業務可以通過智慧銀行實現。
這些結果對銀行經營而言,直接反映在人均產能優化上,變成了效益。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曾透露,由于對科技的大力投入,平安銀行人均產能提升了32%,沒有減少零售人員。
“傳統銀行很快會裂變成一個互聯網金融公司。我們有傳統優勢,在科技領域也會有一個大的變化。”陳四清感嘆地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