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1 15:30:27
在“網約車之爭”后,戰火迅速燃向外賣領域。滴滴外賣與美團外賣在無錫再次展開比拼,滴滴和美團打得火熱的“補貼大戰”,也引起了無錫工商局的關注。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梁秋月
在主營業務網約車市場遭遇美團打車的“突襲”后,滴滴外賣似乎也正加緊在美團“后院”放上一把火。
4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滴滴方面了解到,經過8天的試運營,滴滴外賣4月9日正式在無錫全城范圍內上線,當日訂單33.4萬單。滴滴方面稱,滴滴外賣在短短9天內已經躍居無錫市場第一。
有意思的是,就在滴滴外賣官宣“破城”之后,美團外賣也第一時間發布海報,隔空喊話,怒懟滴滴,并堅稱自己仍然穩居無錫市場第一。
對此,業內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表示,這些數據都是各家自己統計的,滴滴外賣成績的公布,更多是針對不久前美團稱其網約車運營3天,拿下上海30%市場份額的反擊,更像一場公關大戰。不過,高呼成績大超預期的滴滴外賣,究竟會不會因此從防御性戰術變成戰略性部署,尚不得而知。截至記者發稿,滴滴方面也未予以回應。不過,一時間進入外賣熱潮的無錫,“補貼大戰”已引發無錫工商局的關注。
CFP圖
在“網約車之爭”后,戰火迅速燃向外賣領域。
記者了解到,4月9日,滴滴外賣在無錫正式上線運營的第一天,便投入了巨額補貼吸引消費者,這也引發了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平臺紛紛跟進,掀起新一輪外賣補貼大戰。
就當前的補貼形式來看,據已有報道披露,滴滴自由騎手無在線時長限制,跑200元獎勵200元,跑400元獎勵400元,跑600元獎勵600元,騎手收入一半來自平臺的補貼。同時,美團外賣騎手端每單平均價格達到18元左右,則推出多張滿20元減15元等面額的優惠券。有無錫消費者直言:“感覺昨天錯過了一個億,今天不能錯過”。
而之所以滴滴會選擇無錫作為其外賣業務的首城,此前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由于美團占據無錫市場份額第一,騎手數量遠多于餓了么,且離上海很近。這也就意味著,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具有針對性的“戰爭”。
不過另一方面,滴滴外賣在此次官方感謝信中稱,外賣是滴滴在創造用戶價值上的一次嘗試。而在無錫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績,也驗證了市場旺盛的需求,滴滴出行用戶和外賣用戶高度重合。
其實,此前滴滴涉足外賣業務時,不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是對美團入局打車市場的防御性策略。包括不少分析指出,畢竟在外賣領域,滴滴的入駐是在格局初定的美團外賣和餓了么之后,極有可能成為百度外賣的市場角色,并且拖累滴滴的營收和未來戰略。同時,在宣布入局外賣市場后滴滴融資100億,據記者從滴滴方面了解到,這百億融資的用途并未將外賣業務納入其中,這也增添了外界對滴滴做外賣決心的質疑。
那么,在“首戰告捷”刺激之下,滴滴是否會轉變思路,滴滴外賣會不會從防御性戰術變成戰略性部署?
滴滴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在外賣領域還會有新計劃。但具體計劃該負責人并未透露。
“滴滴出行屬于科技出行的互聯網公司,其主營業務應該還是注重于出行的打造,適當擴展邊界可以理解,但還需構建核心業務壁壘較為妥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共享經濟助理分析師陳禮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表示。
在陳禮騰看來,打車起家的優步做外賣是個成功先例。“可以看出,外賣與網約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一個‘送人’,一個是‘送物’,但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滴滴此前在打車市場所采用的技術可以部分適用于外賣領域。”陳禮騰如此說道。
對滴滴外賣“破城”無錫表示不服的美團,截至記者發稿,并沒有對外公布數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美團打車攻城上海時,就有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的C2C網約車市場并沒有通過建立用戶價值,構筑自己的壁壘,包括滴滴巨頭在內,這就給了其他企業很多可乘之機。反觀外賣市場是否同樣如此?畢竟消費者對平臺的忠誠度都不算高。
“外賣和網約車一樣,主要看誰砸的錢多。”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并且,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外賣還是打車,都屬于同城規模經濟,單個城市門檻壁壘并不高。
“目前看來,或許是補貼帶來的影響會更大,但是長遠來說,要看是否真正創造了價值,不應該基于高額補貼。”陳禮騰認為,外賣也好,網約車也好,都是可以存在壁壘的,只是在壁壘構建不完全的條件下,高額的補貼較容易導致用戶的流失。但隨著平臺的不斷發展進步,其壁壘逐漸構建成熟,會成為平臺很好的一個競爭力。
而就在記者發稿前,滴滴和美團打得火熱的“外賣補貼大戰”,也引起了無錫工商局的關注。據《無錫日報》報道,目前,無錫市工商局已經對三家外賣服務平臺在錫分支機構進行了檢查。初步調查情況顯示,相關外賣服務平臺的行為已經涉嫌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經營行為,責令相關平臺立即采取措施。對此美團、餓了么、滴滴外賣平臺代表均表示:遵守政府部門的約談要求。
(實習生趙雯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