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達號 2018-04-11 19:07:07
今天上證指數、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三大指數都開始逐漸回補3月23日留下的跳空缺口,不過出現了沖高回落的情況。這說明一個問題,前期缺口的壓力,還是非常明顯的。如果市場不能有效放量、快速補缺的話,那么就只能以反復震蕩的方式來回補這個比較大的缺口。
每經編輯 何建川
來源: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
今天,A股市場延續反彈走勢,這也是滬指連續三天收陽。截至收盤,滬指上漲17.76點,以3208.08點報收,漲幅0.56%。而創業板市場則繼續逆勢下跌,創業板指數小跌0.89點,跌幅為0.05%。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管理層發了一個大招,這對A股市場將產生重要影響,大家有必要予以重視。
今日(4月11日),證監會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為進一步完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同意擴大互聯互通每日額度,將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人民幣。自2018年5月1日起生效。
根據以前的規則,北向滬股通和深股通每日額度是130億元人民幣,南向港股通每日額度為105億元。所以,此次滬港通及深港通每日額度的調整,是以前每日額度的4倍。
在我看來,這個時候上調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額度,實際上就是在為不久之后的A股“入摩”搭橋鋪路。此前,A股市場之所以遲遲未能被納入MSCI指數,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A股不少個股存在任性停牌的現象。而另一方面,就是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額度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每日資金進出的規模。而一旦A股納入MSCI指數之后,必然會有更大規模的資金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渠道流入A股市場,所以現在及時上調每日額度,就顯得非常必要。
當然,現在每日額度上調到之前的4倍,也并不意味著真的會有這么大規模資金會在單日內進出。也就是說,真正把單日額度用完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但是,相信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之后,資金進出規模肯定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再看今天的市場,大盤連續反彈三天,說明藍籌股、白馬股至少沒有再繼續跌了。尤其是對指數影響較大的銀行股,繼續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今天,銀行股全線上漲,工行、建行、農行等都有不小的漲幅,而且成交量是在持續放大的。昨天,我還比較擔心銀行股的持續性,但這兩天的走勢,還算是不錯的。
相比銀行股,周期類個股今天走勢就要弱一些,感覺波動比較大,很難把握其中的機會。而題材股,更是熱點轉換太快。前期熱炒的北斗導航等熱點,今天只有中海達繼續漲停,其他都有些熄火了。今天算得上熱點板塊的,是知識產權板塊,中國科傳、數字認證、安妮股份、京華激光等出現漲停,但真不知道這個板塊明天是否還有持續性。
最后,談一下對后市的看法。今天,上證指數、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三大指數都開始逐漸回補3月23日留下的跳空缺口,說明市場自身是存在持續反彈動能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短期有反彈的動能,但今天各類指數并未收在高點,都出現了沖高回落的情況,尤其是上證50和滬深300,回落更是非常明顯。這說明一個問題,前期缺口的壓力,還是非常明顯的。如果市場不能有效放量、快速補缺的話,那么就只能以反復震蕩的方式來回補這個比較大的缺口。
最后,回答一個網友的問題。有網友昨晚在道達號上留言說,希望達哥的判斷能夠更明確一點,不要瞻前顧后,憂慮重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對于這位網友的問題,達哥表示很理解。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觀點,比如明天到底是看漲還是看跌,希望通過達哥的觀點來對他們自己的投資帶來幫助。
但在當前這個市場環境下,大盤始終維持一個反復震蕩的走勢,在分析后市的時候,也必須要將各種因素考慮周全。而當前走勢,也并非是上漲或下跌的單邊市,這樣的走勢,本身其實也就是一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行情。在這種行情下,如何要求達哥給一個明確的判斷呢?
更何況,市場的走勢,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不是說今天明確的看漲了,它就真的能漲起來,明確看跌了,它就會跌下去。其實,大家在投資的時候,也是類似的道理,并不是說今天滿倉了,明天大盤就一定要漲,空倉了,大盤就會跌。
滬深300指數倉位參考
日期:2018年4月11日
今日倉位:六成
明日倉位計劃:六成
一、本倉位是結合趨勢研究,設置的非實盤倉位參考,不作為買賣依據,請注意投資風險。
二、本倉位跟蹤標的為滬深300指數,以實現對指數量化跟蹤,避免持倉個股差異影響效果。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