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7 23:39:59
4月17日,商務部公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定。根據裁定,自2018年4月18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時,應依據裁定所確定的各公司保證金比率(178.6%)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該產品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10079000項下。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17日,商務部公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定。
根據裁定,自2018年4月18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時,應依據裁定所確定的各公司保證金比率(178.6%)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該產品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10079000項下。
同日,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就此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據中國《反傾銷條例》第30條和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第7.3條,在立案60天后,調查機關有權作出初步裁定并采取臨時措施。本案于2018年2月4日立案,4月17日作出初裁,符合中國法律和世貿組織規則。
王賀軍表示,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高粱對中國市場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高,嚴重沖擊中國國內高粱市場。
王賀軍指出,美國高粱對中國出口數量急劇增長,從2013年的31.7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475.8萬噸,增長14倍。與此同時,美國高粱對中國出口價格由2013年290美元/噸下降至2017年200美元/噸,下降31%。由此導致中國高粱價格下滑,中國高粱產業受到實質損害。
就在4月17日上午,據外媒報道,美國商務部在美東時間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應詢發表談話時指出,中興公司與數百家美國企業開展了廣泛的貿易投資合作,為美國貢獻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希望美方依法依規、妥善處理,并為企業創造公正、公平、穩定的法律和政策環境。”
但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方對美國進口高粱的反傾銷初裁是對“中興事件”的回應,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進口高粱確實對國內行業產生了不正當的競爭。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對美國進口高粱發起“雙反”調查是基于美國存在補貼行為而采取的保護措施。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是對美國的反擊。“中美農業貿易覆蓋面很廣,因此,我們更加重視農業貿易的公平競爭。”
2月5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最近幾年,中國國內糧價顯著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尤其是玉米,2013年以后,國內玉米價格就全面高于配額內進口完稅價格。“由于玉米進口有配額管理,配額以外進口并不合算。于是,這幾年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玉米替代品進口急劇增加。”
中糧視點提供的研報顯示,高粱、大麥為國內玉米的進口替代,2017年全年進口量分別為505.6萬噸和886.3萬噸。其中,高粱進口主要來自美國。
2018年2月4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第12號和第13號公告,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商務部發布的12號和13號公告內容顯示:“商務部獲得的初步證據和信息顯示,中國國內產業遭受了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且自美國進口產品的傾銷與國內產業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存在因果關系。”
如果中方對美國進口高粱反傾銷初裁措施落地,即要求美國公司向中國海關繳納保證金,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國海證券分析師王瑋表示,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我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水平。巨大的利潤空間驅使國際農產品大量涌入我國。“玉米有配額控制,但高粱、大麥等玉米替代品則進口較為便利。2015年最高峰時,玉米替代品進口量超過2800萬噸,導致玉米庫存大量積壓。”
“經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玉米市場供需結構已經基本改善,一旦美國進口高粱被限制,無疑將進一步加快國內玉米去庫存的速度,從而推漲玉米價格,提升玉米種植積極性。”王瑋認為。
韓俊表示,自從實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之后,我國在去庫存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他強調,第一,高粱進口確實對中國農民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第二,中國自美國進口的高粱增長非常快。所以,發起高粱反傾銷調查,是為保護中國農民利益采取的一個必要措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