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5 00:02:31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關于新時代加強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意見》。從會議透露的信息來看,針對金融方面的一些表述和以往有所不同,這對金融下一步走向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東方IC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關于新時代加強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意見》。從會議透露的信息來看,針對金融方面的一些表述和以往有所不同,這對金融下一步走向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針對于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新時代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
潘向東在深入剖析當前金融業發展態勢和接下來的走勢時指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減輕銀行在負債端的壓力,減緩表外融資下降過快造成的沖擊。
NBD: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這和之前的表述有所不同,之前強調管住貨幣總閘門,請問這種措辭的變化該如何理解?
潘向東:時隔三年,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時再次提出擴大內需,需要看到其中的變與不變:
第一,穩增長的目標不會改變,但方式有所調整。當前經濟存在潛在下行壓力,外部形勢不明朗,擴大內需有利于對沖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保證經濟穩增長。
第二,不再強調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這表明在經濟增長向需求端傾斜時需要兼顧防風險,既不能用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內需,也要避免政策過緊對實體經濟的沖擊。
NBD:我們看到,去年以來,在金融去杠桿、防風險背景下,資金價格上漲,融資成本整體有所上升,但貨幣政策始終保持定力,貨幣閘門不輕易松動。此前也提降成本,但主要是通過去杠桿、抑泡沫的方式,此次監管層提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在以前比較少見。請問這意味著什么?
潘向東:結構性去杠桿下,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上行,企業融資成本提升,同時,一季度名義GDP已經回落,未來可能從量升價跌進入量價齊跌階段。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2.6%的赤字率、2.38萬億元赤字安排對應名義GDP增速為10.7%,低于2017年。未來融資需求面臨回落的壓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名義GDP增速和融資需求過快回落。
同時,可以看到,在表外融資轉表內的情況下,社融增速下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減輕銀行在負債端的壓力,減緩表外融資下降過快造成的沖擊。
NBD:再聯系到近期降準,這會否是貨幣政策基調有所變化的信號?在此之前不久,公開操作工具利率有所上調。兩者結合起來看,請問這是一套基調一致的工具組合,還是說前后操作正好體現出基調的改變?
潘向東:2018年初以來,央行為了滿足春節提現、交稅等需求,通過定向降準、CRA、MLF、OMO等方式維持流動性穩定,各期國債收益率均有所下降,企業債券融資規模也開始恢復,整體來看,流動性邊際寬松。調整OMO利率的作用之一是防止市場產生貨幣寬松的預期,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
降準釋放流動性,但大部分用于償還中期借貸便利,屬于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小部分資金則與4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在優化流動性結構的同時,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基本沒有變化,保持中性。
再結合此次會議內容,其實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主基調未變,邊際上發生微調,即貨幣政策邊際寬松但寬松有度。
NBD:政治局會議還提到,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及時跟進監督,消除隱患。會議明確指出了這五個具體市場。請問這又意味著什么?接下來是否有某些針對性的措施來實施?
潘向東:指出五個市場意味著今年防風險仍是重中之重,同時,過去幾年來金融市場風險事件不斷演繹,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之間的風險聯動加劇,健康發展意味著要避免防風險過程中引發新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信貸排在第一位,3月社融和M2的缺口收窄,貨幣松、信用緊,保持信用松緊適度是有必要的。一方面,繼續通過收緊信用結構性去杠桿,限制高杠桿企業融資,規范政府融資,抑制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另一方面,信用過度收緊可能對實體經濟和市場造成過大沖擊。
接下來可能會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比如,針對樓市,一方面,加快住房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嚴查消費貸進入樓市,從而抑制居民杠桿率,降低投機性購房需求。另一方面,在限制房企融資渠道時要注意節奏,防止資金鏈斷裂引發風險,同時,大力發展新的融資渠道,比如ABS、融資租賃等。
NBD: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您預測今年接下來的貨幣政策會是何種走向?
潘向東:預計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的同時將邊際寬松,但不太可能走全面寬松刺激經濟的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