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9 15:46:38
今日(5月19日)下午,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與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認為我們國家現在處在非常重要的經濟節點,也就是轉型的節點。
“我們國家下一個階段,最大的調整就是每個企業都要考慮,要放棄過去靠“三低”發展的方式,要放棄靠搞房地產、炒股票這類的發展方式。”許善達表示,集中資源在主業里加強研發,來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既是企業發展的空間,也是我們國家整體發展的一個空間。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每經記者 張建/攝)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中國經濟新時代與產業發展大趨勢
主持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在新經濟、新時代,我們不僅追求經濟的增速,更加追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未來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大趨勢,讓我們掌聲有請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先生為我們帶來主旨演講,有請。
許善達:我挺高興的,跟大家來交流一下意見。我覺得現在確實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口,每個企業都在思考將來決策的方向問題。我談一點我對經濟發展形勢的看法,大家來討論。
為什么剛才我說現在是一個關口?現在我們國家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也就是一個轉型的節點。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發展經歷了兩個主要的時間段:
一個時間段,是我們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主要是引進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外國的很多低檔和中檔的技術。在這之前,我們國家是計劃經濟,這對我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確實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
我們引進外資,引進一些低中檔技術,然后就利用我們國家的資源發展經濟。我們國家的資源,當時主要特點是三低:勞動力成本比較低,資源成本比較低,環境成本比較低。所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用中低檔技術生產的低價的消費品,這部分占的比重最大。
我們的這種發展模式在國際上,與美國和其他的發達國家形成了一個互補的關系,他們的中低檔技術在中國可以獲得其市場價值。我們國家的低價資源和他們的資本以及中低檔技術結合,就創造出了社會財富。
這種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我們國家的經濟在這個時間段,應該說處在一個比較快速發展的階段。這種發展,以中國加入WTO為代表,使得我們更易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格局中。
這種發展模式的效果在當時說是非常好的,但到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時候,全世界的經濟都出現了調整,我們國家的經濟也面臨同樣的調整,從而進入了發展的第二個時間段。
我們的經濟經歷了從危機中自我解救的過程。以前的發展模式,效率開始逐漸降低。到了2011年、2012年的時候,效率明顯比2009年降低很多。
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萎縮,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在提高。一方面是職工的工資上漲;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健全,對環保的要求也比過去嚴格,那企業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所以原來的發展模式開始調整,一部分企業外遷了,到東南亞或別的地方去了。還有一部分就關掉了,因為其產能污染太嚴重。這種發展格局,已經不能再持續下去,這是我們經濟調整的一個重要變化。
第二個變化,過去依靠提高杠桿率擴大生產規模的發展方式也不能再繼續了。最近強調要防范金融風險,因為部分企業杠桿率太高,整個系統的金融風險就加大了。所以,我們要防范金融風險,要使企業明白你要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你借債是要還的,投資是有風險的,做壞事是要賠償的,要付出代價的,這是最近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的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很多過去的模式不適應現在經濟發展,我們需要調整它。這里面,有一部分是被動的調整,比如說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外遷,我們是擋不住的。現在外遷的,不光是生產襯衣、鞋子的企業,連生產照相機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外遷了。這是被動的調整,你不調整不行的。
還有一種是我們主動的調整。比如說政府加強對排污的管理,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等,這些是我們主動做的。
總的來說,我認為,現在我們國家處在一個經濟轉型的階段,既要區別于最初依靠"三低"來發展的模式,也要區別于通過提高杠桿率,盲目擴張的發展方式。這一點我覺得是現在我們經濟結構調整中,一個最重要的格局層面的變化。
那么,我們要靠什么發展呢?我覺得就是要靠經濟轉型。而經濟轉型的核心,就是提高經濟的科技含量,這是我們現在總的一個戰略方向的調整。
一些企業,原來是做制造業的,由于我們的經濟結構有缺陷,他就去搞房地產了。還有一些金融公司,犧牲一個大企業,搞一個財務公司。如果每個大企業都要搞一個炒股票的公司,在經濟發展中顯然是不協調的。
我們現在調整經濟結構,主要是過去依靠"三低"發展的方式,但這樣不能持續。同時,我們不能再靠提高杠桿率,特別是不能靠實體行業利用杠桿搞房地產、炒股票。這樣的經濟結構要進行重大調整,要鼓勵我們的企業增加科技含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一個行業是所謂的科技落后行業。只有你的生產方式或產品是落后的,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科技含量。
我們國家下一個階段,最大的調整就是,企業要放棄過去靠"三低"發展的模式,要放棄靠搞房地產、炒股票這一類方式發展的模式。要集中你的資源,在你的主業里面加強研發,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
我認為,這個既是企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們國家整體發展的一個方向。現在看,有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很有成效。
我就講一個例子,我們去考察福耀玻璃。他做汽車玻璃的數量相對過去并沒有怎么增加,但是他每塊玻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很多。比如汽車前擋風玻璃,他們現在開發了一種新的電絲,能夠鑲嵌進擋風玻璃但又從外面又看不見,而玻璃上冰雪都可以借助電絲融化掉。
企業的生命力在于,你現在能不能找到你這個企業未來發展的科技含量提高空間在哪里,然后把它給找出來,開發出來。只要你能夠找到這樣的空間,而且能夠開發出來,你這個企業就永遠有蓬勃的生命力。
現在,我們國家產能過剩的問題總體上并沒有全部解決。我們的產能利用率還沒有達到75%到80%以上,還達不到這個水平,競爭還是很激烈的。能夠投入資源來提高科技含量,從而獲得成本優勢的企業,會在將來的競爭中取勝。如果這方面你找不到空間,或者找到了空間,但沒有把錢和資源投進去,沒有獲得這方面的優勢,那你今后的發展,很有可能是被市場淘汰掉。
現在我覺得我們中國面臨著一個重大的轉型的關口,這個關口對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提出了相當嚴峻的考驗。所以需要我們的企業家,需要我們企業的股東,需要我們企業的科技人員,共同來找尋一條發展的道路。
我想,今后的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會逐漸萎縮,一些落后的產能會被淘汰。真正能留存下來,未來能夠發展的,就是現在能夠在提高產品和服務、提升科技含量上,找到新的空間并投入足夠的資源來獲取優勢的企業。這將是今后必然會出現的一個新局面,也是一條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就談這點看法,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