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9 22:25:59
又一場財經界的思想盛宴在天府之國成都與大家見面。
5月19日下午,“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與創新論壇”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本屆論壇由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企業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支持,每日經濟新聞承辦。
在本次論壇上,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咖,圍繞產業、品牌、企業等關鍵詞,各抒己見,金句頻出,引得會場掌聲不斷。
他們是誰,又說了什么?繼續向下閱讀,同小編一起領略他們的精彩觀點吧!
許善達(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
中國經濟現在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即轉型的節點。
下一階段,企業要放棄“三低”的發展模式,要放棄盲目搞房地產、炒股這類賺快錢的發展模式。要集中你的資源,在自己的主業上加強研發,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這個既是企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整體發展的一個方向。
講一個例子,我們去考察福耀玻璃。它的汽車玻璃產量其實沒有怎么增加,但是每塊玻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很多。比如汽車前擋風玻璃,福耀現在就開發了一種新的電絲,這種電絲被嵌進玻璃,可以融化掉玻璃上的冰雪,但從外面是看不見這種電絲的。
企業的生命力在于,企業家能不能找到符合未來發展的技術方向,找到提升技術含量的市場空間。只要你能夠找到這樣的空間,而且能夠開發出來,你的企業就永遠有蓬勃的生命力。
彼得·卡爾·克羅索(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主席)
城市發展有4個范式:埃菲爾鐵塔范式:由城市地標到城市品牌;硅谷范式:自下而上的城市品牌塑造;三角研究園范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品牌塑造;而成都范式,絕不單單只有熊貓。
對成都而言,如何挖掘除熊貓以外的城市品牌?重點在于了解這座城市里的人的訴求。成都應該更聚焦市民,畢竟他們才是最懂這片土地的人,而這個城市最終的發展目標也要依靠他們去實現。
成都正站在通往成為一個“科研技術”城市的道路上,在宣傳城市形象時,成都還可以更有針對性一些。
呂大鵬(中石化新聞發言人)
1980年代,日本企業進入中國,是軟實力先行、品牌隨行、實力“后行”。比如日本當時先是在中國建了一些醫院,然后日本企業的廣告紛至沓來,但產品沒有同時跟進,這就營造出了一種“饑餓營銷”的氛圍。在軟實力鋪設到位后,1990年代開始搞合資建廠,之后又進行資本輸入。
和日本企業出海的節奏不同,不少中國企業出海是勞務先行,然后才是產品輸出。
企業在目標市場上的品牌戰略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提前謀劃、品牌先行。品牌先行,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反之則步履維艱、事倍功半。中國企業要創新品牌,應該做好形象包裝、公共關系、社會責任,也就是軟實力先行。
2017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達1200億美元,一流企業品牌營銷費用平均占總體費用的6.9%。我曾經出差,到了迪拜機場,想看看中國品牌的廣告有多少——結果只看到華為的廣告。
盛瑞生(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
結合中國平安三十年的品牌之路,我認為,經營好企業品牌,必須執行好企業的既定戰略,戰略清楚了,品牌的路徑才會清楚,品牌的成長之路首先是戰略路徑。這是第一。
第二,品牌必須和客戶的體驗息息相關,無論是產品、渠道還是服務,都要讓客戶真切感知企業與其的深切聯系。
第三,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企業的品牌發展也面臨未來科技的挑戰。
過去30年是中國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中國品牌快速成長的30年。未來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來自科技創新方面的挑戰。中國平安也將借助中國科技創新的機會,迎接好國際化的挑戰,走向世界,走向新的未來。
楊學良(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
吉利是中國第一家民營汽車企業,是由李書福董事長創建的。但是在此之前,他有幾次創業經歷,從開照相館到做電冰箱、摩托車,最后轉型做汽車。這樣的創業路徑,貼合整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發展規律,產業鏈越來越向高端延伸。
吉利在成都做了很多的投資,目前還在不斷加大在成都的投資。成都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是中國西部的重要市場,對成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吉利也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到2020年,吉利控股集團下面的品牌將實現300萬輛的銷量,其中吉利汽車賣到200萬輛左右,沃爾沃汽車賣到80萬輛。
在5位嘉賓的主旨演講過后,“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正式發布。榜單顯示,100家中國公司,創造了近10萬億品牌價值!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趙平,在論壇上對榜單進行了解讀。
趙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
趙平指出,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總榜top100公司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行業分布廣泛;上榜公司品牌價值相對較高;科技公司表現搶眼;各行業品牌價值差別較大。
就海外榜top50來看,上榜公司總品牌價值2656億元人民幣,科技行業的公司處于龍頭地位,而制造業企業海外品牌價值亟待提升。
就民營公司榜單來看,總體的品牌價值不高,多數行業的民營企業品牌仍處于起步階段。
分行業榜單看,科技創新榜單公司總價值達到30137億元;金融榜單總價值21513億元,銀行業業績回暖;房地產業總價值8813億元,行業環境趨于穩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