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1 19:05:39
5月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對于美國此前反復強調的貿易逆差問題,聲明中說“將采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余淼杰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國主動擴大進口,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每經編輯 楊歡
編者按
5月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
中美雙方同意,減少美對華的貿易逆差;中方加大美國購買商品與服務;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重視知識產權保;鼓勵雙向投資等等。
對于美國此前反復強調的貿易逆差問題,聲明中說“將采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這里的有效措施指的是什么?
有評論稱,從中國來看,通過主動擴大進口,比如下調相關領域的關稅,促進貿易便利化措施,購買中國需要的農產品、能源等領域商品。
作為世界最大貿易順差國之一,擴大進口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余淼杰特地為“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微信公眾號:zmsyqbd)撰寫專欄,在他看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國主動擴大進口,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
圖片出處:視覺中國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們要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而構建開放新格局的重中之重在于擴大開放,增加進口。事實上,擴大進口利好中國經濟主要可以從五個方面理解。
第一,擴大進口能增加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品種,符合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崛起后消費結構的趨勢。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過去十年,我國所面對的外需相對疲軟。出口作為原來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三駕馬車”之一,對經濟的貢獻不斷下降。去年我國消費的GDP占比已達4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可見,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是靠消費為主的內需來促進的。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9400美元,而三大直轄市的人均收入已超過一萬美元,達到高等收入國家水平,同時,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目前已有近二成的居民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城市居民的比重更高。先富起來的這部分老百姓對消費品種、消費品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歐日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進口消費品種類更多,質量較高,產品差異性大,更能滿足我國新興崛起且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的需求。
第二,從國內居民的消費結構來看,擴大進口也能提高居民福利。這主要是由于更多的可供選擇的進口消費品進入國內市場,消費者面臨著更多的選擇機會,企業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從而會降低國內的消費品價格來保持在競爭中生存,從而提高老百姓的真實收入,提高居民福利。
第三,增加進口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績效,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事實上,進口品除了最終消費品之外,還包括中間品和資本品。一方面,企業可以從進口的資本品中吸取先進的生產技術,邊干邊學,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通常從歐美日進口的中間品技術含量都比較高,如果企業在生產中能與國內中間品相結合,則可以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熊彼特效應。
第四,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擴大進口不只是擴大農產品或工業品的進口,也同樣包括擴大服務貿易進口。比如可以鼓勵更多的像出國留學和國外醫療這類旅行類進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赴美留學生有近兩百萬人,其中近八成人員學成歸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重要骨干力量。而鼓勵國內居民到國外醫療則跟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擴大這類進口可以使國內老百姓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最后,全面開放還包括金融服務業方面的進一步開放,比如放寬外資銀行準入,降低外資銀行股本比例限制,進一步鼓勵外資銀行、保險、咨詢業投資國內市場。開放金融服務業有利于國內居民,這是不言而喻的。而金融服務業方面的進一步開放對我國金融業更多的也會是促進作用。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金融服務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放開金融服務業準入并不會產生所謂“狼來了”的負面效應。我國金融機構盡管在國際業務經驗、內部管理水平可能與外資金融機構相比還有提升空間,但在國內市場有獨有的文化認同優勢、有豐富的本土經營經驗,對國內金融服務機構而言,在外有壓力之下,更可能激發出內在的動力。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已經成為新世紀新時代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中國宜順勢而為,擴大進口是既有益于生產企業、更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既然擴大進口利好中國經濟,何樂而不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