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4 23:46:25
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城鎮新增就業持續增長、失業率保持低位,但也面臨挑戰和較大不確定性因素。會議特別強調,要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下崗轉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按實名制將就業服務落實到人,加大就業培訓和政策幫扶。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連續5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都超過了1300萬人。然而今年的就業問題仍舊是國務院最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
7月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做好穩定和擴大就業工作。會議指出,穩就業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民生。當前我國城鎮新增就業持續增長、失業率保持低位,但也面臨挑戰和較大不確定性因素。各地區各部門要穩不忘憂,多措并舉完成全年就業任務。
與此同時,在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下崗轉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上,會議強調,要按實名制將就業服務落實到人,加大就業培訓和政策幫扶。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針對穩就業,本次會議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加強就業形勢特別是重點地區和群體就業狀況監測,做好有針對性的預案。
二是要落實“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各項舉措,為企業紓困解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企業以多種方式穩就業。
三要精準做好就業創業服務,依托打造“雙創”升級版,拓展更多新業態和服務業就業崗位,出臺支持靈活就業措施,使市場主體數量更多、活力更強。
四要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下崗轉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按實名制將就業服務落實到人,加大就業培訓和政策幫扶。做好農民工就業服務。
同時,會議要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推動形成各方共促就業的合力。
近段時間以來,就業成為李克強總理提得最多的民生問題之一。今年6月11日,李克強在湖南長沙考察時來到58集團,聽取企業運用采集到的大數據對社會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后說,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互聯網+就業”是市場配置就業資源的高效平臺,成為觀察就業形勢乃至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窗口。
而在5月24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關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820萬人,促進就業任務更為繁重。各地區、各部門要把落實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放在突出位置,認真細致地做好就業創業服務,大力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李克強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營造更好營商環境,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加快成長,創造更多適應畢業生特點和成才需要的管理型、智能型、技術型高質量就業崗位,充分釋放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造活力。各方面形成合力,千方百計保持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總體穩定,為促進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貢獻。
人社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613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萬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比去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處于近年來低位。
而從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來看,今年一季度末為3.89%,比去年同期下降0.08個百分點;一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1.23,意味著崗位需求數大于求職人數。
對于今年的就業形勢呈現較好的態勢,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分析認為,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加大,對就業有明顯拉動作用;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調整,新動能、新產業的發展也為就業形勢持續向好提供了“助推劑”;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提高就業技能培訓的次數和質量、深化工資收入制度分配改革,拉動了就業數量,也為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提供了保障。
但是,今年我國新成長勞動力將超過1500萬人,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5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均超過1300萬人,從數字上看規模確實很大,但我國整體的就業形勢仍然較為嚴峻。
竹立家介紹,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在800萬左右,技術院校畢業生700萬左右,需要重新就業人員大概300萬,再加上農村每年轉移就業人員,盡管過去幾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但與社會實際的需求仍有差距,還有部分人員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
實際上,近年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結構性失業問題,即部分人員處于就業困難的同時,還有部分地區或行業無法招聘到合適的人。
對此,竹立家建議,要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需要擴大服務業的發展,我國社會服務、生產性服務領域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些領域也是現代化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各級政府要加大這方面的扶持力度,從工作環境、工作待遇上創造更好條件,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這些崗位之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