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5 22:47:02
在新背景下,保險業的發展將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呢?又將有哪些創新?就在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三屆)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保險風云榜”頒獎典禮上,保險行業大咖和險企高管將對此作出解答,并和你一起回望保險業的風云發展,探討得失、共敘保險業發展前景。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謝欣
目前的中國經濟正面臨結構性的調整,GDP增速有所放緩。在此背景下,保險業發展也進入了轉型期。轉型中的中國保險行業保費增速下滑也是不可避免的。2016年增速36%,2017年降為20%,2018年1~4月份人身險保費同比下滑13.6%。
在新背景下,保險業的發展將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呢?又將有哪些創新?就在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三屆)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保險風云榜”頒獎典禮上,保險行業大咖和險企高管將對此作出解答,并和你一起回望保險業的風云發展,探討得失、共敘保險業發展前景。
過去的十年絕對是保險行業的黃金十年,保險行業享受經濟和監管制度的多重紅利,無論從行業規模還是行業的主體參與數量都是量級的倍增。
保監會數據顯示,去年1~12月保險行業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36581.01億元,同比增長18.16%。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傳葵曾預測在2020年整個中國保險市場規模應該達到25萬億~30萬億元區間。另據媒體報道,2017年全球保費總收入增長3.7%,八成新增保費來自中國,中國已經發展成為新興保險大國。
從業機構數量方面,2017年底保險業的從業機構達到228家,形成了既有內資,又有外資;既有產險,又有壽險;既有直保公司,又有再保險公司;既有專業保險公司,又有保險集團公司;既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又有保險互助組織等在內的保險市場體系。
然而,永恒不變從來就不屬于保險業。市場和從業機構的快速擴容、新科技的崛起,給保險業的發展帶來了新變化,也是當下保險業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其一,保險科技崛起,2017年保險行業被稱為保險科技元年,這一年科技流量巨頭紛紛進場,目前以BAT為主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布局基本已成,行業的“洗牌”迫在眉睫。
其二,就監管而言,2017年,保險行業被稱為監管重塑年。這一年,“監管姓監,保險姓保”主流基調亮相。2018年,銀行保險監管部門合并,治亂升級。如果說粗放時代是“攻城拔寨”的開拓,那么當前明顯進入“治理”階段,越來越嚴厲的政策、頻繁密集的罰單說明一切。
在這個當口,保險業的發展將何去何從?未來又將會呈現出哪些變化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本著辨明保險的發展方向、探討保險業的得失和發展的初心,《每日經濟新聞》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功能,邀請行業大咖和從業者共聚一堂,來說說保險業未來發展的那些事兒。
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報社主辦的2018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將在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酒店隆重召開。論壇以“改革開放40年 保險業再出發”為主題,機構精英、專家學者屆時齊聚一堂,探討中國保險行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之策。
綜合前兩屆的經驗,此次論壇同樣分為主旨演講和圓桌對話兩個部分,在主題演講環節中,華泰保險董事長王梓木,全國保險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安心財險總裁鐘誠,德勤中國保險業風險咨詢合伙人談亮,波士頓咨詢(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徐勤將圍繞保險業的發展作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與會嘉賓將分別圍繞“金融再開放:中外同權下的中國保險業新格局”“監管新格局:嚴監管時代的保險投資新趨勢”兩個主題進行探討,自主發言,碰撞出思想火花。
與此同時,由《每日經濟新聞》發起,聯合專業學術機構、第三方咨詢機構聯合主辦的保險行業評選——“2018中國保險風云榜”也將在論壇期間隆重發布。
本次評選將秉持客觀真實、公正透明、范圍廣泛的原則,以“第6個保險公眾宣傳日”活動為契機,榜單以行業、機構全量數據為依據,從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新銳保險公司和互聯網保險平臺五個細分領域,評選出新生態環境下中國保險業的佼佼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