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8 23:56:58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在資本市場,經常能聽到這么一句話:做價值投資,要學會跟時間做朋友。
道理其實誰都懂,但說易行難。當市場人聲鼎沸時,投資者經常會忘記這位朋友,而當市場低迷時,投資者也經常想不起這位朋友。
作為一位多年參與股票和基金投資的散戶,對于近期市場的較大幅度調整,雖然心里也是很煎熬,但自己也能感覺到比剛進入這個市場時要成熟許多。
猶記得當年大學畢業意氣風發,抱著一顆并不敬畏市場的心開始了真正的實戰投資,恰好又碰到2006年~2007年的那波牛市,以為投資就是如此簡單。而2008年的折戟讓我一下子清醒了過來,那是我第一次覺得K線圖原來可以走得這么難看。
到了2008年,股票投資很受傷的我開始接觸基金投資。當時,基金公司已經開始鼓勵定投。起初,我只是抱著很新鮮的態度去了解,猶豫再三才決定參與。轉眼已經過去10個年頭,作為一個有著10年投基經歷的老散戶,我想我應該比很多人都更明白長期投資的力量。
這10年間,我買過的基金數量其實并不多,加起來也沒有超過10只。如果說一開始買入基金,只是因為股票投資受挫而尋找另一種投資方式,這么多年下來,我發現基金投資已經占到了自己投資的絕大部分。
我的首筆投資始于2008年7月,采用的是定投的方式,每次在月初時投入200元。堅持了9個月之后,我選擇加倉,將每個月的投入金額提升至500元,并持續投入了14期。到了2010年4月,手上閑錢增多,我繼續加大定投力度,將每月金額從500元增加到1000元,并在2010年10月進一步增加到1500元。
這是我投資時間最長的一只基金,前后歷時7年。在7年中,有11個月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及時扣款,使得最終總計定投73期,總投入為6.03萬元。2015年6月初,我開始贖回這只基金,贖回時的市值為10.29萬元,總收益為4.26萬元。簡單地算一下,收益率大致為70.65%。
回看這7年,可以說沒有再經歷過一波類似2006年~2007年的牛市,直至2015年我才又看到了當年牛市的影子。在這7年間,我同樣有過猶豫、有過掙扎,獲得一點收益的時候也想過全都贖回,但真的堅持下來,你會發現時間帶給自己一朵大大的玫瑰。
當然,10年的投基經歷,我也進行了一些反思和總結:
首先,我覺得指數產品是最為省心的選擇,特別是在市場點位處于較低位置的時候。選擇指數基金需要的就是等待,也就是所謂的“用時間換空間”,它不僅方便投資者隨時了解和追蹤,同時也規避了基金經理主動選股踏錯板塊節奏帶來的損失。
其次,如果選擇主動管理型產品,盡量選擇基金公司的拳頭產品。這些拳頭產品往往有著較出色的業績,所選派的基金經理經驗也較為豐富。
再次,把握好賣出時機。雖然我是長期投資的擁護者,但我也不鼓勵盲目持有。從我過往的經歷來看,其實是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止盈比例來鎖定收益,比如30%、50%、100%……當然,有些基金甚至可以達到十年“十倍基”,這是所有基金持有人的夢想。
另外,要敢于在市場低迷時投入。我在過往投資中,同樣面臨著一個難題——當市場持續調整,特別是位于比較低估值水平時,是等市場觸底還是堅持投入?但回過頭往往又會發現,底永遠無法判斷,所以最應該堅持的方式其實是,當市場進入你認可的價值區間內,就要敢于逆市場而行。
回看現在的市場,其實又進入到一個價值投資的階段。雖然如今很多投資者又開始“談股色變”或“談基色變”,但我也欣喜地看到,經過這么多年發展,越來越多身邊的投資者正在理性地看待這個市場,他們敢于買入偏股基金,敢于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特別是近期,我還注意到一些知名外資私募紛紛把目光投向A股市場。短期來看,可能指數還會在低位徘徊,資金也可能還在場外觀望一段時間,但當我們換個角度逆向思維,并堅持和時間做朋友,或許過幾年又會是滿滿的收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