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5 01:34:42
7月24日,鞍鋼股份發布公告,收到深交所針對其7月18日披露的擬收購控股股東鞍山鋼鐵旗下朝陽鋼鐵的預案,以及標的資產評估報告的問詢函。問詢函中提到,鞍鋼股份現有的貨幣資金,不足以支撐其59億元的現金收購預案。同時深交所認為,本次交易中標的存在溢價較高的風險。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 滑昂 每經實習編輯 徐斐
鋼鐵行業走上了復蘇熱潮,鞍鋼股份(000898,SZ)也開啟了“土豪”模式,7月18日其公告擬高溢價自有現金收購大股東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山鋼鐵”)持有的鞍鋼集團朝陽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朝陽鋼鐵”)100%股權。
雖然鋼鐵生意能賺大錢,但鞍鋼股份手頭的貨幣資金并不算寬裕,即便全部投入也還差一半以上。“自有現金”的錢從哪來,在近日受到了深交所的關注。根據公告,鞍鋼股份2017年底和2018年一季度貨幣資金余額均遠低于本次收購支付金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鞍鋼股份披露的交易預案中,除了公司收購資金“差錢”外,標的朝陽鋼鐵“太貴”也同樣受到深交所關注。在朝陽鋼鐵凈資產只有約30億元的情況下,鞍鋼股份擬收購價竟達到了59億元。鞍鋼股份可謂是既“差錢”又“土豪”。
7月24日,鞍鋼股份發布公告,收到深交所針對其7月18日披露的擬收購控股股東鞍山鋼鐵旗下朝陽鋼鐵的預案,以及標的資產評估報告的問詢函。問詢函中提到,鞍鋼股份現有的貨幣資金,不足以支撐其59億元的現金收購預案。同時深交所認為,本次交易中標的存在溢價較高的風險。
自2016年開始,鋼鐵行業受供給側調整、去落后產能影響的利好,整體呈回暖趨勢。與此同時,鞍鋼股份也實現扭虧為盈,業績連續走高,熬過了“冰河期”。
2015~2017年,鞍鋼股份分別實現了527.59億元、578.82億元和843.1億元的營收。2015年鞍鋼股份虧損達高46億元,為2010年后公司最大的一次虧損,但次年公司強勢扭虧為盈,2016年實現凈利潤16.15億元,2017年凈利潤同期大漲247.49%,達到了56.12億元。
而根據公司2018年一季報,鞍鋼股份已經實現凈利潤15.88億元,較上年同期10.77億元仍有增長。2016年以來,鞍鋼股份實現了“咸魚翻身”,賺錢能力不容懷疑,這也為公司此次擬收購控股股東資產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樣的基礎,對于本次59億元的收購規模來說仍然不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鞍鋼股份財務數據發現,即便2016年以后鞍鋼股份開啟“瘋狂賺錢”模式,其2016年末、2017年末以及2018年一季度末的貨幣資金也分別只有19.68億元、24.37億元和22.65億元,2015年年末大虧損狀態下的公司貨幣資金反而比利潤大漲的年份都高,有36.01億元。
2015~2017年年末,鞍鋼股份的應收賬款分別為11.23億元、19.42億元和24.63億元,2018年一季度末,這一數字小幅減少到21.27億元。可見,鞍鋼股份近幾個報告期應收賬款較高,貨幣資金的增長有限。
此次鞍鋼股份擬收購控股股東旗下的朝陽鋼鐵,目前主要為年產200萬噸精品板材生產線,朝陽鋼鐵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5.42億元,凈利潤10.34億元,2018年前5個月已實現凈利潤7.68億元。
對于此次收購,鞍鋼股份也表示,朝陽鋼鐵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將實現鞍山本部、鲅魚圈和朝陽三個鋼鐵生產基地的協同發展,將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但標的公司優秀的業績,也造就了其昂貴的身價。
根據鞍鋼股份披露的朝陽鋼鐵資產評估報告,截至2018年5月31日,標的資產總額為56.52億元,負債總額26.17億元,凈資產額為30.34億元。而標的評估值為59.04億元,評估增值28.7億元,增值率94.57%,占鞍鋼股份最近一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1.72%。
卓創資訊鋼鐵鋼業分析師劉新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2016年國家針對鋼鐵行業進一步優化產能結構,以及市場需求的好轉,使鋼產品價格在最近幾年有了明顯的上漲。進入2018年以來,盡管鋼鐵價格小有回落,但由于原料價格維持在較低位置,各大鋼鐵企業在2018年內仍然能夠維持較高的利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鐵礦石價格存在周期性,如日后鋼鐵行業原材料漲價,鋼鐵行業利潤亦將受到影響。朝陽鋼鐵是否能為鞍鋼股份持續增加利潤仍需要打個問號。
對于標的的高溢價以及鋼鐵行業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向鞍鋼股份詢問其將如何控制交易風險,以及在自身貨幣資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現金收購。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公司回復。
(實習生潘昌昀、任歡欣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