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2018-07-27 21:36:46
據統計,目前在美股和港股已經或正排隊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達到了34家,以井噴之勢創下中國科技及互聯網公司境外IPO數目的新記錄。還有一大波企業在奔赴二級市場的的路上,形成一股上市潮。
這也是繼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等上市,2004~2005年騰訊、百度上市,2014年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上市后,國內互聯網公司出現的第四次上市潮。新一代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積蓄10年的創業者們,不約而同集體奔赴二級市場。
圖片來源:攝圖網
7月,港股掀起互聯網公司“上市潮”。
小米集團“打頭陣”,7月9日,小米在香港交易所“敲鑼”。此前5月,小米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遞交招股書。自5月4日平安好醫生登陸港股以來,近3個月時間,有10家互聯網公司掛牌港交所。
在7月12日,僅這一日就有8家內地公司同時于香港聯交所上市。其中包括線上直播平臺映客、互聯網家裝公司齊屹科技、游戲公司指尖悅動等。次日,又有51信用卡在港上市。
7月17日,新東方在線公布擬奔赴港股市場。新東方在線是新東方旗下在線教育網站,其于2014年從集團分拆出,在拆除VIE架構回歸后,選擇掛牌新三板,今年2月,該公司正式摘牌。一翻“折騰”后,新東方在線最終選擇了港交所。
這波上市熱還在延續。互聯網明星企業美團點評和同程藝龍同樣上市漸近,兩家公司已分別于6月25日、6月21日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今年5月17日,港交所在香港舉辦LME亞洲年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暫時不便透露有多少家公司申請以同股不同權的架構在香港上市,考慮到4月底才啟用新規,預計8月之后,或將出現上市高峰。
實際上,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伴隨眾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等公司密集登陸港股,新經濟概念受到香港資本市場追捧,已經開啟了新經濟企業赴港的熱潮。而今年港交所推出“同股不同權”改革后,又進一步推高了互聯網、科技股等新經濟企業的上市熱情,小米便是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
再看中概股情況,2018年,已有華米科技、嗶哩嗶哩(B站)、愛奇藝、虎牙直播、優信等互聯網企業相繼赴美上市。目前,已申請美股IPO的還有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美麗聯合集團等公司。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科技企業蜂擁上市原因,有一種觀點認為適逢一起萌芽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到達上市的階段,互聯網公司IPO是水到渠成的浪潮。
仔細研究這批企業會發現,它們大部分成立于2010年左右,是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移的階段。但也有像拼多多、映客、虎牙等在2015年之后成長起來的企業。
在映客上市當日,董事長兼CEO奉佑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互聯網公司集中在港股IPO,一方面因素是,跟著2009年移動互聯網浪潮創業的公司,經過近些年的大量淘沙,以及近10年移動互聯網周期,而都差不多該到了上市的階段。之前一波是阿里、騰訊等平臺型公司,現在則是一些垂直類公司。“這個時間點,有群體效應,往下(上市)可能又要等5年。”
有基金人士分析,近期互聯網公司密集上市,主要是因為互聯網公司背后投資主體的存續期集中到期,需要通過IPO或轉讓實現退出,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及其大股東沒有相應的回購能力,投資方轉而尋求通過IPO實現退出。
映客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在映客上市當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公司上市潮剛剛開始。“過去五年,中國市場投了這么多錢下去,孵化了這么多企業,現在逐步到了收獲的季節,一切水到渠成。現在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后面還會有更多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
另有觀點認為,互聯網企業在香港和海外上市潮的另一個隱藏原因可能是行業流傳已久的一級市場資金緊張問題。據投中信息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VC/PE完成募資規模僅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達到近一年來的最低值。易凱資本CEO王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一級市場的資本寒冬才剛剛開始,“從現在起至少到2019年底,中國一級市場的募資環境都將比較險惡”。
同壁資本聯合創始人韓正輝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經濟下行周期,公司必須補充流動現金準備過冬。另一方面,在A股和港股中小市值公司開始有僵尸化特征,出了了部分低流動性和低市盈率的上市公司,但是PE市場中估值普遍較以前上揚,部分公司所屬產業的成長性強,能夠消化掉自己的高估值,但盈利能力較弱、行業前景不明朗的互聯網公司折價較多。
從目前已掛牌企業的交易情況來看,5月份以來在港交所掛牌的10家公司,有7家企業破發。甚至部分公司在二級市場市值比一級市場估值更低,比如小米就接受了這一現狀。
美股方面略好于港股,近3個月掛牌的8家中國互聯網公司有3家破發。仍然能看出部分企業上市的愿望迫切,如此前A股借殼失敗、赴港上市無果的優信,最終在美股IPO。不過,期間調低的發行價和腰斬的募資額,顯示其最終接受流血上市。
美國相對寬松的上市條件相較于國內嚴格的審批制,會吸引中國企業舍國內轉美國,因此最近二十年來,美國上市一直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重要選項。
但從數量上看,上半年赴香港上市或申報IPO的互聯網公司數量更多,截至7月27日,已經有10家互聯網公司登陸港股,另外還有美團點評、同程藝龍、創夢天地、多益網絡等12家公司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天元證券分析師梁浩榮分析,4月30日,香港交易所落實新政,以小米為代表的首家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企業獲得市場的追捧,刺激了內地互聯網企業踴躍上市的熱情。雖然大市目前仍處于整理的行情,但港股整體的市場表現相對也是一個比較好的IPO窗口,容易獲得比較高的估值。
不過,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過去兩個月在香港上市的10家互聯網公司中,有7家上市首日就遭遇了破發,包括帶著首家“同股不同權”概念的小米集團。
部分在近期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科技公司
梁浩榮認為,破發的現象主要因為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應是高成長、高風險。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互聯網企業短時間的估值較高,但可能因宏觀環境、或自身經營問題,容易導致估值大幅下調。加上目前市場增量資金短缺,所以投資者未必會做為長線投資,容易在股價表現不如意的情況下進行拋售。
今年以來,截至7月27日,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港股10家企業上市,共融資417.7億港元,在美股掛牌8家,共融資53.39億美元。近20家互聯網公司扎堆敲鑼后,這波上市潮流仍未有結束跡象。
近期已經在港交所申請上市的企業,還有美團點評、房多多、找鋼網、同程藝龍、滬江網、創夢天地、多益網絡等12家公司,近期在美國申請上市的公司包括騰訊音樂娛樂、美麗聯合集團等3家公司。
有投資人分析,互聯網上市公司占整個公開市場市值的比例,還遠遠沒到它應該到的地位,此后可能還有大批的互聯網公司逐步登陸資本市場。未來互聯網企業奔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可能是今日頭條和滴滴出行,但是它們極高的上市前估值可能會面臨考驗。
來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記者:孟慶建 李曼寧
以上內容為每經App出于傳遞信息的目的進行轉載,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