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9 22:46:54
近期出現的P2P暴雷潮,實際上既有宏觀緊縮的外因,也有非合規運營的內因,包括資金池、期限錯配等在內的高風險運作方式,是P2P平臺頻繁暴雷的核心因素。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圖片來源:攝圖網
楊國英
暴風過后,天朗氣清,這是自然規律。
P2P花樣暴雷后,是否也會有這樣一個鐵律,支持金融創新走出泥潭呢?
P2P行業當前確實是危情再起——在新一輪的P2P暴雷潮中,6月份停業轉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達到17家、問題平臺63家;進入到7月份以后,又有兩家百億級交易規模的平臺出事。
而與此同時,行業標桿也開始助力監管升級。在地方金融辦加強行業監管的大勢之下,金融科技正在成為核心抓手——今年4月至今,已有北京、廣州、西安、天津等7地金融局(辦)先后裝備了類似“螞蟻風險大腦”這樣的風險處理模型,而更多的地方監管部門也在密集積極與金融科技創新手段進行合作。
金融科技是不是我們看好金融創新的理由?在筆者看來,不僅是,而且是充分且必要的理由。
首先應該看到,互聯網金融防風險,不容存在短板。
近期出現的這一波P2P暴雷潮,實際上既有宏觀緊縮的外因,也有非合規運營的內因,包括資金池、期限錯配等在內的高風險運作方式,是P2P平臺頻繁暴雷的核心因素。
如果深挖一層,這些平臺在金融科技上的缺失,實則是助推平臺鋌而走險的關鍵之關鍵。
科技屬性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屬性,換句話說,沒有金融科技這塊必要的“長板”,互聯網金融及其功能便無法真正成立和高效實現。
事實上,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目前我國并不缺少不僅合規,而且充分利用科技金融把控平臺全局的案例,一些行業內的標桿企業,已經具備輸出技術、輸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當然,對于很多互金平臺來說,金融科技原本是一塊短板,要想讓它成為一塊長板,絕非一日之功。
在這種情況下,平臺自身尋求賦能是必要的。而就整個行業而言,強化監管、倒逼行業走出泥潭更是必要的。
借助領先的科技金融升級監管,可以解決互聯網金融行業當前最關鍵的一個問題——監管與行業的對稱性問題。
要知道,P2P行業的違規、高風險行為,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沒有金融科技的武裝,監管就有可能如同盲人摸象,不僅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更無法實現動態而精準的行業監管。
這也就是為什么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成立時,要明確聲明“強化監管科技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的原因。
借助領先的科技金融升級監管,也可以解決互金行業未來的發展路徑問題。當前我國在手機支付等許多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明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類似的很多金融科技實際上是有相當強的預見性的。
基于此,用金融科技來防范金融風險,對于大到互金行業未來的發展規劃、創新路徑,小到監管的方向、行業風險點的提前把控、監管細則的定奪,均能起到良好的助益。畢竟,對于互金行業這樣一個技術屬性鮮明而且正在快速發展中的行業來說,寬嚴有度、有的放矢的行業監管,才是我們著眼未來真正需要的東西。
大浪淘沙之后,互金行業的發展,金融科技將是唯一的主線。技術演進有其自身邏輯和節奏,我們需要抱以足夠樂觀的期待。
與此同時,作為互聯網行業的領頭羊,當前的業內巨頭也容易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如果這樣的巨頭能夠秉持技術的開放,不僅會直接助推行業的發展,而且對監管升級的助力意義同樣重大——它不僅給了我們看好互金行業的理由,而且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其積極影響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家企業對一個行業的貢獻。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