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8-08-08 09:45:11
8月7日,華銘智能隨即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其就董事長張亮實際增持數量與增持計劃存在的較大差異作出回復,是否與增持目的、增持計劃相違背,是否存在損害中小投資者的情況。
8月3日,華銘智能關于董事長增持計劃實施完畢的公告一出,徹底擊碎了股民們幾個月以來的期盼:說好的不超過275萬股的增持計劃呢?最后等來的竟然是零頭都不到的2萬股,中小投資者大呼“忽悠式增持”。
就在周末后的第二個交易日,8月7日,華銘智能隨即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其就董事長張亮實際增持數量與增持計劃存在的較大差異作出回復,是否與增持目的、增持計劃相違背,是否存在損害中小投資者的情況。
2月1日公告顯示,“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同時為提升投資者信心,維護中小股東利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張亮計劃自2018年2月2日起6個月內,以自有或自籌資金通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允許的方式擇機增持不超過275.52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2%)公司股份。
8月3日晚間,華銘智能稱實控人增持計劃已實施完畢:2月2日至8月2日期間,張亮累計增持2萬股,增持均價為27.89元/股,交易時間為5月8日。增持實際金額為55.78萬元,與原計劃的7000萬元上限(按華銘智能期間成交均價26.37元/股算)也相差很多。
這令中小投資者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股民紛紛在股吧等互動平臺怒斥華銘智能涉嫌欺詐,還有投資者稱其為“忽悠式增持”,表示要起訴索賠并向證監會舉報。
此事也受到了深交所的密切關注:要求華銘智能結合張亮的資產情況、資金籌措情況、股票質押情況等,說明張亮實際僅增持0.01%的具體原因,是否與增持目的、增持計劃相違背等。
截至7月13日,張亮本人仍處于被質押狀態的股份數量為16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 1.23%,按照成交均價26.37元/股粗略估計套現千萬,其所增持的2萬股所花費資金還不到這些質押套現金額的零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7月9日,華銘智能發布減持預告,股東張金興、副總經理陸英和董事、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蔡紅梅擬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分別計劃減持不超過85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62%)、24.5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18%)、24.5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18%)。
2018年5月27日華銘智能IPO上市滿三年,按照規定,自股票上市起三十六個月后,在其擔任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超過其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25%;此次兩位高管計劃減持的24.5萬股正是按照25%的上限頂格減持。
不過,7月13日,陸英和蔡紅梅宣布提前終止股份減持計劃,蔡紅梅對《證券日報》記者說,“三年股票解禁后,個人有資金需求進行減持屬于正常范疇,目前已通過其它渠道完成籌資。如果到期后不減持,第二年減持額度仍然只有25%,而且扣除窗口期、敏感期等一年內的有效減持時間十分有限,此外本人原計劃減持的24.5萬股數量非常少,又分批次在六個月減持完畢,對市場股價的影響很小。”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招股說明書時發現,另一位沒有提前終止的股東張金興為董事長張亮的叔叔,張金興持有華銘智能股份556.64萬股(占本公司總股本比例4.04%)。
《證券日報》在此前的報道中曾提及,華銘智能收購標的出現重大風險:7月31日公告顯示,國政通與其2017年最大供應商學信咨詢(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合作生變,學信咨詢要求與學歷學籍核驗客戶直連,這意味著國政通很可能失去學歷學籍復核業務收入,而該收入2017年占營業總收入比例達高43.94%;此外,國政通另一大主營業務身份信息核驗在去年并購期間也遭遇政策調整,根據利潤測算毛利潤將以兩位數下滑,而身份信息核驗和學歷學籍兩塊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近90%。
標的持續盈利能力受重創,華銘智能對國政通的收購將何去何從?
8月6日,華銘智能公告表示,盡管已經收齊本次股權過戶文件材料,但考慮到國政通和學信咨詢合作終止可能對國政通后續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已暫緩辦理標的公司股權過戶手續。已組織相關方核查,待產生的影響明確后再決定本次交易是否繼續推進。并提示投資者注意重組可能終止的風險。
然而,時間點的微妙之處不禁令人產生諸多疑問:4月25日拿到證監會重組批文之后為何至今遲遲未辦理股權過戶,7月31日之前華銘智能內部是否知曉國政通的出現重大經營風險?國政通與學信咨詢合作協議6月30日到期,華銘智能為何7月31日才公告?董事長張亮5月8日增持2萬股后并未再繼續增持,7月9日華銘智能高管以及高管親屬發布減持公告是否與重組生變有關?
8月7日,蔡紅梅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對上述問題予以了否認,并稱,“經券商核實,目前國政通的主營業務沒有發生變化,對賭協議并非完不成,只是與學信咨詢的合作模式如何調整還需要確認,目前與學籍學歷業務的下游客戶還在正常開展業務。”
教育部和學信咨詢均已發文從7月1日起取消學歷認證費用,國政通向企業收取的學歷學籍復核費用勢必大幅下降,為何會沒有影響?蔡紅梅表示,“國家政策調整對其業績的影響還不明朗,因為國務院還沒有正式下文,據說8月15日前將有政策解讀出臺,各方都在耐心等待政策落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